喜欢历史古代小说的你,有没有读过“州来闲人”的这本《山河怒卷:扶摇青云志》?本书以王云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目前小说已经连载,最新章节第14章,精彩内容不容错过!主要讲述了:接下来的几天,王云几乎一直处于一种魂不守舍的状态。翰林院的公文在他眼前仿佛失去了意义,同僚们的低语也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纱。他的思绪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那座沉寂的宫城,飘向皇觉寺那紧闭的禅门,飘向师兄那间…
《山河怒卷:扶摇青云志》精彩章节试读
接下来的几天,王云几乎一直处于一种魂不守舍的状态。
翰林院的公文在他眼前仿佛失去了意义,同僚们的低语也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纱。他的思绪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那座沉寂的宫城,飘向皇觉寺那紧闭的禅门,飘向师兄那间气氛日益凝重的书房。皇帝遇刺身亡的消息被严格封锁在高层,但那种“天塌了”的恐慌感,却如同瘟疫般在知情者的沉默中无声蔓延。
他亲眼看着大师兄张子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又老了几分。丞相的腰背似乎不再那么挺直,眉宇间的皱纹更深了,眼神里除了疲惫,更多了一种如履薄冰的谨慎。朝会虽然暂停,但相府的书房却夜夜灯火通明,往来皆是重臣,低语声常常持续到后半夜。王云知道,师兄正背负着整个帝国最沉重的压力,在没有任何明确旨意的情况下,勉力维持着朝廷最基本的运转,同时还要应对各方或明或暗的试探。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另一个消息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了新的涟漪——五十一岁的户部尚书卫长卿,上表辞官了。
理由自然是冠冕堂皇的“年老体衰”,但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任何人都能嗅到其中不寻常的味道。卫长卿掌管帝国钱袋多年,是朝中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他的突然离去,无疑给本就微妙的局势增添了更多变数。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还是看到了某种更深层的危机,不愿卷入即将到来的风暴?
王云看到张子策在得知这个消息时,沉默了很久,最终只是化作一声悠长的叹息。他明白,卫长卿的离开,意味着朝中又少了一位能够稳定大局的重臣,师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也正是在这时,一个确切的消息从礼部和宗人府传出:下个月,各地藩王就要奉旨入京,为先帝黄思清吊唁。
这像是一道无声的号令,瞬间将所有人的心弦绷得更紧。谁都知道,吊唁是名,而真正的风暴,将随着这些龙子龙孙的到来而正式拉开序幕。
这一切,原本与他这个从八品的翰林院序班毫无关系。 他既无资格参与决策,也无能力影响分毫。但或许是深受师兄们,尤其是张子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熏陶,王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关心起这些关乎国本的大事。他不再是那个只埋首于故纸堆的年轻学子,帝国的命运,师门的安危,已经与他息息相关。
他开始有意识地在翰林院的档案中,翻阅与各位藩王相关的零星记录,在心中默默勾勒着他们的画像:
· 齐王黄思才(字子任),四十一岁。 顺皇后嫡长子,按照礼法,最具继承资格的年长亲王。
· 楚王黄思策(字子谋),三十六岁。 慈皇后嫡长子,齐王最有力的竞争者,素有贤名。
· 宁王黄思之(字子慕),二十八岁。 慈皇后嫡子,楚王一母同胞的弟弟。
· 安王黄思胜(字子克),二十六岁。 枫皇后嫡子,身份尊贵,但其母后家族势力相对单薄。
· 魏王黄思瑶(字子德),二十四岁。 湘贵妃之子,其舅父乃是庄鸿朝名将、燕国公霍祛,背后隐约有军方的影子。
· 其余如吴王、晋王、章王、明王、唐王、闽王等,或母族不显,或年纪尚轻,看似机会渺茫,但在这等乱局之中,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成为关键的力量,或者被推上前台的棋子?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代表着一股潜在的势力,一段复杂的宫廷恩怨。王云仿佛能看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以京城为中心缓缓张开,而这些即将入京的藩王,便是网上一个个关键的节点。
山雨欲来,狂风满楼。
王云站在翰林院的窗前,望着外面阴沉沉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忧虑,以及一种奇异的、被时代洪流裹挟前行的宿命感。他知道,平静(至少是表面的平静)的日子已经结束。下个月,当第一位藩王的仪仗踏入京城的那一刻起,真正的博弈,就将开始了。而他,虽位卑言轻,却也注定要睁大眼睛,看清这即将上演的、关乎帝国未来的滔天巨浪。
小说《山河怒卷:扶摇青云志》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