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种田小说,作者“鹤言笙”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姜砚禾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最新章节第14章,热爱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主要讲述了:立春刚过,山坳里的油菜籽还没冒芽,一辆黑色商务车就碾着融雪的泥泞开进了姜家坳。车身上印着 “恒宇文旅” 的金色字样,在灰蒙蒙的天色里闪着刺眼的光。车门打开时,一股混合着香水与皮革的气味飘出来,和村口老…
《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精彩章节试读
立春刚过,山坳里的油菜籽还没冒芽,一辆黑色商务车就碾着融雪的泥泞开进了姜家坳。车身上印着 “恒宇文旅” 的金色字样,在灰蒙蒙的天色里闪着刺眼的光。车门打开时,一股混合着香水与皮革的气味飘出来,和村口老槐树下的柴火烟味撞在一起。
为首的男人递过来的名片烫着金边,“项目总监” 四个字下面,印着个陌生的名字 —— 周明远。他穿着深灰色西装,裤脚连个泥点都没沾,不知是怎么在满是冰碴的土路上站稳的。“姜社长,久仰。” 他笑起来时眼角堆着细纹,却没什么温度,“我们恒宇集团想跟您谈谈整体开发的事。”
合作社的仓库刚生起火炉,周明远带来的策划书摊在拼起来的木桌上,铜版纸页面印着炫目的效果图:树屋被改造成玻璃幕墙的观景台,稻田中间挖出人工湖,湖边立着 “温泉度假酒店” 的招牌。张寡妇刚缝好的布坐垫被他嫌脏似的推到一边,露出木凳上的毛刺。
“我们计划投资三个亿。” 周明远用激光笔在图上划着圈,红光扫过 “姜家坳” 三个字时,像是要把这名字烫掉,“买断‘青禾’品牌十年使用权,合作社成员全部转为集团员工,按月发工资,比你们现在分红稳定多了。”
二柱子蹲在门口削竹篾,听到 “工资” 两个字时手顿了顿,竹刀在篾条上划出道深痕。“一个月能发多少?” 他问,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期待。
“保底五千。” 周明远抛出的数字让屋里静了静,“技术岗还能更高。” 他从公文包里抽出几份合同样本,“你们看,这是给李老先生的养老补助协议,每月八千,还送县城的电梯房。”
老李头的旱烟袋 “啪嗒” 掉在地上,铜烟锅磕在砖缝里,火星子溅起来。他弯腰去捡时,指节在发抖:“你说啥?”
“老人家操劳一辈子,该享清福了。” 周明远笑得更殷勤了,“村里的孩子也能转去城里上学,集团包学费。” 他特意把目光投向张寡妇怀里的孙子,孩子正抓着桌上的稻穗玩,穗子上的谷粒掉了满身。
张寡妇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手不自觉地摸了摸孩子冻得通红的耳朵。她男人的轮椅就放在墙角,金属架上还沾着去年的泥,要是真能去县城……
“我不同意。” 姜砚禾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屋里的热气都仿佛凝住了。她指着效果图上被填平的鱼塘:“这里是我们的生态循环系统,填了鱼塘,稻田就没了肥料来源。” 又指向被砍掉的老槐树,“这棵树有三百年了,是村里的风水树。”
周明远脸上的笑淡了些:“姜社长,要发展就得有取舍。玻璃幕墙的观景台能多容纳十倍游客,人工湖可以搞水上项目,这些带来的收益,比你们种稻子强百倍。” 他从手机里调出段视频,是别处开发的度假村,霓虹灯闪得人睁不开眼,“您看,这才是现代人喜欢的休闲方式。”
“我们不喜欢。” 哑巴叔突然站起来,指着窗外的稻田,又指了指自己的相机,镜头里还存着雪后初晴的村庄 —— 炊烟在瓦顶上绕,田埂上的残雪像未化的糖霜,没有一点多余的颜色。
周明远显然没把这个沉默的男人放在眼里,只盯着姜砚禾:“您是合作社的主心骨,得为大家的长远打算。守着这几亩地,能让孩子们有出息吗?能让张大姐的丈夫看上最好的医生吗?”
这话像根针,精准地扎在最软的地方。张寡妇低下头,用衣角擦了擦眼角,怀里的孩子不知事,还在咯咯地笑。二柱子把竹刀往地上一扔,粗声说:“我觉得可以试试,总不能穷一辈子。”
“穷有穷的活法,富也有富的死法。” 老李头突然开口,捡起地上的旱烟袋往腰里一别,“三百年前,我爷爷的爷爷就在这槐树下乘凉,那时还没你们这些‘集团’呢。” 他往门口走,棉鞋在地上拖出沙沙的响,“想动这树,先把我这把老骨头挪走。”
周明远的脸色彻底沉了:“姜社长,您最好再考虑考虑。这是我们的最终方案,明天中午之前给答复。” 他收起策划书时,铜版纸发出哗啦的声响,“李科长那边我们已经沟通过了,他很看好这个项目。”
商务车驶离村口时,溅起的泥水打在老槐树上,像块难看的伤疤。姜砚禾望着车影,发现周明远落下了份文件,是份环评报告的草稿,其中几页被红笔标着 “待修改”,旁边用铅笔写着 “污水处理成本过高,建议简化流程”。
“这是糊弄人呢。” 二柱子凑过来看,突然骂了句,“刚才还说零排放,这草稿上明明写着要往河里排!”
张寡妇也看清了,手一抖,怀里的孩子差点掉下去:“那我们的鱼塘……”
“他就是看准了咱想过好日子。” 姜砚禾把文件折起来塞进帆布包,“用糖衣裹着毒药,吃下去才知道有多苦。” 她想起未来星港那些被污染的土地,表面盖着华丽的建筑,底下的土壤早就发了黑,连蚯蚓都不肯待。
傍晚时李科长果然来了,手里拎着桶精炼油,说是 “集团慰问的”。他搓着手在炉边烤火,话里话外都是劝:“砚禾啊,恒宇是大集团,能看上姜家坳是好事。你看这油,城里超市卖八十多一桶呢。”
“李科长见过他们的环评草稿吗?” 姜砚禾往炉子里添了块柴,火光映着她的眼睛,“简化污水处理流程,就是把废水往河里排,这事您也觉得好?”
李科长的脸一下子红了,支支吾吾地说:“我…… 我只看了最终版,没见过草稿。可能是误会吧?” 他把油桶往桌角推了推,“明天开会时,你别太犟,多听听大家的意见。”
他走后,老李头把那桶油拎起来,往门外走:“拿回去,咱吃自家榨的菜籽油,香!” 张寡妇赶紧拦着:“别扔啊,留着给娃炒菜也行。” 最后那桶油被倒进了猪圈,猪吃得哼哼直叫,像是在嘲笑什么。
夜里,姜砚禾在灯下翻周明远落下的文件,发现夹着张便签,写着 “村民诉求清单”,其中 “张寡妇丈夫的医药费” 旁边画了个星号,“二柱子的婚房” 下面标着 “可解决”。她突然明白,这些天周明远早就派人摸清了村里的底细,知道每个人的软肋在哪里。
窗外的风卷着雪沫子打在窗纸上,像有人在窃窃私语。姜砚禾想起白天周明远说的话,想起张寡妇发红的眼角,二柱子攥紧的拳头,心里像压着块冰。她知道,资本的糖衣炮弹最能打动人,因为那炮弹里裹着的,正是大家日思夜想的好日子。
但她更知道,有些东西比好日子更重要 —— 三百年的老槐树,能养鱼虾的鱼塘,攥在自己手里的土地,还有,夜里能看见星星的天空。
哑巴叔不知啥时候站在门口,举着张照片。是他下午拍的,山坳里的油菜田虽然还没发芽,却能看出整齐的田垄,旁边用石头摆着三个字:“咱的地”。
姜砚禾看着照片,突然笑了。她把文件放进灶膛,火苗舔上来,很快把那些诱人的承诺烧成了灰烬。火光里,她仿佛看见开春的油菜田,金色的花一朵接一朵地开,把整个山坳都染成了希望的颜色。
明天的会不好开,但她不怕。因为她知道,土地里长出来的希望,比任何糖衣炮弹都要结实。
小说《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