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流水知音初遇》的主角是柳如烟顾远,一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角色。作者“用户57341288”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本书目前连载,最新章节第14章,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主要讲述了:最后一个泛音在空气中缓缓消散,柳如烟的指尖轻轻离开琴弦,仿佛不忍惊扰余韵。舞台灯光温柔地笼罩着她纤细的身影和那张名为”松风”的唐代古琴,在艺术中心演奏厅的寂静中,她微微低头,长睫在脸颊上投下扇形的阴影…
《流水知音初遇》精彩章节试读
最后一个泛音在空气中缓缓消散,柳如烟的指尖轻轻离开琴弦,仿佛不忍惊扰余韵。舞台灯光温柔地笼罩着她纤细的身影和那张名为”松风”的唐代古琴,在艺术中心演奏厅的寂静中,她微微低头,长睫在脸颊上投下扇形的阴影。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柳如烟这才抬起头,露出一张古典精致的脸庞——远山般的黛眉下是一双清澈如秋水的眼睛,挺直的鼻梁与如点朱砂的唇构成恰到好处的比例,肤若凝脂,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谢谢大家。”她的声音如同她的琴音,清冷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艺术中心的灯光渐亮,观众席上的人们开始起身离场。柳如烟轻抚琴身,这张跟随她十年的唐琴”松风”漆面温润,断纹如冰裂,是她十八岁生日时老师所赠的珍贵礼物。正当她准备收琴时,一个低沉的男声从舞台侧边传来。
“柳小姐的《流水》弹得极好,尤其是第三段的’滚拂’技法,如珠落玉盘,令人心驰神往。”
柳如烟转头,看见一个身材挺拔的男人站在舞台边缘。他穿着剪裁考究的深灰色西装,没有打领带,衬衫最上面的扣子松开,在正式中透着一丝随意。轮廓分明的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既不显得轻浮,也不过分严肃,下颌线条坚毅,浓眉下是一双深邃如墨的眼睛。
“您懂古琴?”柳如烟有些意外。能准确说出”滚拂”技法的人,在当代听众中如凤毛麟角。
男人走上舞台,在合适的距离停下:”略知一二。家父曾是民乐爱好者,我从小耳濡目染。不过比起柳小姐的专业造诣,不过是班门弄斧。”
他说话时眼神专注,没有那种商业场合常见的游移不定。柳如烟注意到他的手指修长,骨节分明,右手拇指内侧有一道细小的疤痕——那是长期练习弦乐器的人常有的印记。
柳如烟微微点头:”您过谦了。能听懂《流水》的人,都是有缘人。”她不着痕迹地打量对方,猜测他的年龄大约三十出头,身上散发着淡淡的雪松香气,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墨水味。
“顾远。”男人伸出手,”天晟集团副总裁。”
柳如烟犹豫了一瞬,还是伸出纤细的手与他轻握:”柳如烟。”她报出自己的名字,却觉得有些多余——刚才主持人已经介绍过了。
顾远的手掌温暖干燥,握力适中,很快松开。他指了指琴:”这是唐琴吧?音色醇厚,余韵悠长,难得的好琴。”
“您眼力很好。”柳如烟有些惊讶,”这是’松风’,传世唐琴。”
“难怪柳小姐的演奏如此打动人心,琴人合一,方为至高境界。”顾远的目光在琴上流连片刻,又回到柳如烟脸上,”其实我今天来,除了欣赏柳小姐的演奏,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柳如烟轻轻挑眉,等待下文。
“天晟正在筹备一个传统文化复兴项目,希望能将古琴、书法这类高雅艺术引入现代生活。我想邀请柳小姐作为艺术顾问,参与这个项目。”顾远从西装内袋取出一张名片,双手递上。
柳如烟接过名片,指尖触到烫金的边缘。名片设计简洁大方,只有必要的信息,没有浮夸的装饰——天晟集团副总裁顾远,下面是一行电话号码和邮箱地址,背面印着一句”承古创新,商以载道”的小字。
“顾先生,我只是一名琴师,恐怕帮不上什么忙。”柳如烟将名片放在琴案上,声音平静。
顾远并不气馁:”柳小姐太谦虚了。您在古琴界的声望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您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现代诠释,正是我们项目所需要的。”他顿了顿,”不如这样,改天我请柳小姐喝杯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的构想?如果您听后仍不感兴趣,我绝不强求。”
柳如烟看着眼前这个言辞恳切的男人,不知为何,拒绝的话到了嘴边却变成:”好吧。”
顾远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太好了。柳小姐方便什么时候?”
“下周三下午,我没有课。”
“那就下周三下午三点,清荷茶苑如何?那里环境清幽,适合谈事情。”
柳如烟点头同意。顾远又说了几句赞美演奏的话,便礼貌告辞,留下柳如烟一人站在舞台上,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侧幕。
她低头看着那张烫金名片,轻轻叹了口气。自己为什么会答应?通常她对这类商业合作避之唯恐不及。或许是顾远眼中那份真诚,又或许是他对古琴真正的了解打动了她。
“如烟,收琴了。”助理小林走上舞台,打断了她的思绪。
“嗯。”柳如烟收起名片,开始小心地包裹她的”松风”。
一周后的周三,柳如烟比约定时间提前十分钟到达清荷茶苑。她穿了一件淡青色改良旗袍,外搭米色开衫,头发松松地挽在脑后,插着一支木簪。这是她惯常的打扮,既不过分正式,也不显得随意。
茶苑坐落在市中心一处僻静的小巷内,白墙黛瓦,竹影婆娑。推开沉重的木门,迎面是一方小小的庭院,青石板路两侧种着翠竹,角落里一株老梅树虬枝盘曲。柳如烟刚踏入庭院,就看见顾远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等候。
他今天穿着休闲款的深蓝色衬衫,袖子挽到手肘处,露出结实的小臂。桌上放着一套紫砂茶具,水汽袅袅上升,在他面前摊开着一本笔记本,正用一支钢笔写着什么。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柳小姐,您来了。”顾远抬头看见她,立刻起身相迎,为她拉开椅子。
柳如烟微微颔首入座:”顾先生来得真早。”
“提前做些准备。”顾远为她斟了一杯茶,”这是明前龙井,不知道合不合柳小姐口味。”
柳如烟接过茶杯,轻嗅茶香,然后小啜一口:”香气清高,滋味鲜爽,是好茶。”
顾远眼中流露出赞赏:”柳小姐懂茶。”
“略知皮毛。”柳如烟放下茶杯,”顾先生不如先说说您的项目?”
顾远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个文件夹,推到柳如烟面前:”这是我们’古韵新声’项目的企划书。简单来说,我们希望通过现代科技和商业手段,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爱上传统文化。”
柳如烟翻开文件,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古琴艺术与现代生活结合的计划:从古琴主题的文创产品,到结合现代音乐元素的古琴演奏会,甚至还有利用VR技术让用户体验弹奏古琴的项目。
“这些…很有创意。”柳如烟斟酌着词句,”但古琴讲究的是’清微淡远’,太过商业化和娱乐化,会不会失去其本真?”
顾远似乎早有准备:”我理解柳小姐的顾虑。但您想过没有,如果一味固守传统,拒绝任何形式的创新和传播,古琴最终只会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失去生命力。”
柳如烟沉默。她想起自己琴社里日渐稀少的学员,想起音乐会上那些昏昏欲睡的年轻观众。
“我不是说要改变古琴的本质,”顾远继续道,”而是找到一种方式,让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欣赏它的美。就像您上周演奏的《流水》,虽然技法传统,但您的诠释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份意境。”
柳如烟抬眼看他:”顾先生似乎对古琴很有研究?”
顾远笑了笑:”我十岁开始学琴,师从李墨阳先生。”
“李大师?”柳如烟这次真的惊讶了,”他是我的师叔祖。”
“看来我们早有渊源。”顾远眼中闪过一丝柳如烟读不懂的情绪,”或许这就是缘分。”
接下来的谈话出乎柳如烟意料地愉快。顾远不仅对古琴有深刻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独到见解。他们从琴谱聊到茶道,从诗词聊到哲学,时间不知不觉流逝。
“已经五点了?”柳如烟看了看腕表,有些惊讶。
“抱歉耽误柳小姐这么久。”顾远歉意地说,”但今天的谈话让我受益匪浅。”
柳如烟轻轻摇头:”我也很愉快。关于您的项目…”她犹豫了一下,”我需要再考虑考虑。”
“当然。”顾远取出手机,”不如我们加个微信?方便联系。”
柳如烟迟疑片刻,还是拿出手机扫码添加。顾远的头像是一张黑白山水画,微信名简单直接:顾远。
走出茶苑时,夕阳西斜,为白墙镀上一层金色。顾远提议送柳如烟回家,她婉拒了,说自己习惯步行。
“那下次见。”顾远站在茶苑门口,阳光为他高大的身影描上金边。
柳如烟点头致意,转身离去。走出几步,她鬼使神差地回头,发现顾远仍站在原地目送她。四目相对,两人都有些尴尬地笑了笑。
回到琴社,柳如烟坐在琴前,手指无意识地拨弄着琴弦。今天的会面让她思绪纷乱。顾远给她的印象复杂而矛盾——他有着商人的精明与务实,却又对传统文化有着近乎虔诚的尊重;他谈论项目时眼中闪烁着野心,但聆听她讲述琴道时又显得专注而谦卑。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顾远发来的消息:「今天聊得很愉快,谢谢柳小姐的时间。附上刚才提到的《溪山琴况》电子版,希望对您有用。」
柳如烟点开附件,是一本珍贵的古琴理论著作的扫描版,扉页上有李墨阳的亲笔题字。她轻轻抚摸屏幕上的字迹,心中泛起一丝暖意。
她回复:「谢谢分享,家师常提起这本著作,没想到能见到李大师亲笔。」
顾远很快回复:「缘分。晚安,好梦。」
柳如烟放下手机,手指落在琴弦上,弹起了一曲《梅花三弄》。琴音清冷高洁,如同她此刻复杂的心绪。弹到第三段时,她突然想起顾远说”我十岁开始学琴”时的神情,那里面似乎藏着什么她未能读懂的东西。
窗外,一轮明月悄然升起,银辉洒在琴案上,为”松风”古琴镀上一层柔和的清光。柳如烟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他们故事的开始,而命运早已在多年前,就为这场相遇埋下了伏笔。
小说《流水知音初遇》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