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文学
高分必读小说推荐

昭录行小说最新更新在哪里?免费在线看

备受书迷们喜爱的历史古代小说,昭录行,由才华横溢的作者“淬寒序”倾情打造。本书以李昭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至第15章,246473字,喜欢这类小说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主要讲述了:渭水北岸的昭武寨,在凛冽的冬风中,悄然蜕变。盐坊的烟囱日夜不息,蒸腾着咸涩的水汽;铁匠铺的炉火熊熊燃烧,叮当的锻打声昼夜不停。晶莹的“雪花盐”一筐筐存入新建的盐仓,散发着纯净的微光;新打制的锄头、犁铧…

昭录行小说最新更新在哪里?免费在线看

《昭录行》精彩章节试读

渭水北岸的昭武寨,在凛冽的冬风中,悄然蜕变。盐坊的烟囱日夜不息,蒸腾着咸涩的水汽;铁匠铺的炉火熊熊燃烧,叮当的锻打声昼夜不停。晶莹的“雪花盐”一筐筐存入新建的盐仓,散发着纯净的微光;新打制的锄头、犁铧、镰刀,以及泛着冷硬光泽的枪头、箭头,堆满了军械库。一种前所未有的、由内而外的力量感,如同地火般在寨内奔涌。

然而,李昭并未被这短暂的繁荣蒙蔽双眼。他深知,盐铁贸易的开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必将引来更深的窥探。卫氏主家的震怒,董卓爪牙的耳目,乃至其他豪强的觊觎,都如同无形的蛛网,正悄然向昭武寨笼罩而来。

“头儿,盐坊那边,今天又出了三石‘雪花盐’!照这速度,月底就能存够百石!”王大脸上带着兴奋的红光,向李昭汇报着。他如今是盐铁工坊的总管,虽然累得眼窝深陷,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好!”李昭点点头,目光却投向寨外,“铁料呢?王猛将军那边可有新消息?” “有!”张成接过话茬,“王将军派人送信来,说第二批五十石生铁锭已经备好,问我们何时去取?还说…河东卫氏那边,最近风声很紧,主家似乎对我们和卫氏旁支管事卫觊的交易极为不满,派了不少人盯着安邑。” “意料之中。”李昭嘴角勾起一丝冷笑,“卫氏主家垄断盐利多年,岂容旁人分一杯羹?卫觊那边呢?可有回音?” “有!”张成从怀中取出一卷丝帛,“卫觊回信了!言辞颇为客气,说我们的‘雪花盐’品质上乘,在安邑颇受世家青睐。他愿意继续交易,但希望我们能提供更多!另外…他还提了个请求。”

“哦?什么请求?”李昭接过丝帛,展开细看。

“他想…派人来我们寨中,学习‘分层晒盐法’和‘雪花盐’的提纯秘技。”张成压低声音,“说是为了在安邑附近也开辟盐场,增加产量,互惠互利。”

“学习秘技?”李昭眼神微凝。卫觊的胃口不小!这“分层晒盐法”和“雪花盐”提纯工艺,是昭武营目前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也是与卫氏旁支交易的筹码。若轻易传授,无异于自断臂膀!

“头儿,不能答应!”王大急道,“这可是我们的命根子!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啊!” “是啊!卫觊虽然是旁支,但终究姓卫!谁知道他是不是主家派来的探子?”张成也面露忧色。

李昭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卫觊的请求,既是试探,也是机会。拒绝,可能失去这个好不容易建立的贸易伙伴;答应,则可能泄露核心机密。如何取舍?

“回信给卫觊。”李昭终于开口,声音沉稳,“秘技传授,兹事体大,非一朝一夕之功。昭武寨地处偏僻,条件简陋,恐怠慢贵使。不若请卫管事派遣一两名可靠工匠前来,昭当亲自指点盐坊选址、坑池构筑之法。至于提纯秘技…待双方合作日久,互信更深,再行商议不迟。”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告诉他,昭武营新制的‘曲辕犁’(李昭根据后世记忆改良的汉代直辕犁,更省力高效)已初见成效,若他有兴趣,可派人一并观摩。此犁图纸,亦可作为下次交易的添头。”

“头儿,这…”王大有些不解,“盐法秘技不给,却给犁?”

李昭微微一笑:“盐是利,犁是名。卫觊是商人,也是卫氏旁支,他需要实利,也需要在家族中证明自己的价值。盐法秘技是聚宝盆,不能轻易示人。但‘曲辕犁’却是惠及万民的农具,若能在河东推广,他卫觊便是造福乡梓的功臣!这名声,对他而言,或许比盐利更珍贵。况且,农具图纸,泄露了也无妨,我们随时可以改进。”

张成和王大恍然大悟,眼中露出钦佩之色:“头儿高明!”

“还有,”李昭眼神一厉,“传令下去!盐坊、铁坊、粮仓、军械库,所有要害之处,加派双岗!所有进出人员,无论何人,必须严格盘查!寨内新来的流民,一律登记造册,由老寨民作保!若有行踪诡秘、来历不明者,立刻报我!”

“是!”两人肃然领命。

卫觊的使者。

几天后,一支由三辆马车组成的车队,在十余名卫氏家丁的护卫下,缓缓驶入昭武寨。为首一辆马车上,下来一位身着锦袍、面白无须的中年人,正是卫觊派来的心腹管事,卫平。他身后跟着两名工匠打扮的随从。

卫平脸上带着商人特有的圆滑笑容,对着迎上来的李昭拱手道:“李公!久仰大名!在下卫平,奉我家卫觊管事之命,特来拜会!区区薄礼,不成敬意!”他示意家丁抬下几匹上好的绢帛和几坛河东美酒。

“卫管事客气了!”李昭拱手还礼,神色不卑不亢,“寒寨简陋,招待不周,还请见谅。”

寒暄过后,卫平便迫不及待地提出参观盐坊。李昭也不推辞,亲自陪同前往渭水河滩的盐坊区。

当卫平看到那规模不大却井然有序的晒盐坑池,看到坑壁上析出的盐霜,看到熬煮卤水的大锅和过滤提纯的装置时,眼中充满了掩饰不住的惊讶和贪婪。尤其是当他看到盐工们小心翼翼地将雪白晶莹的“雪花盐”装入陶罐时,更是呼吸都急促了几分。

“李公…这…这盐…”卫平拿起一小撮盐粒,放在舌尖尝了尝,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晶莹如雪,咸纯无杂!比安邑盐池的上等青盐,犹有过之!李公真乃神人也!”

“卫管事过奖了。”李昭淡然一笑,“不过是因地制宜,摸索出的一些粗浅法子罢了。”

“粗浅?李公过谦了!”卫平连连摆手,“此等秘技,价值连城啊!不知…李公可否…”

“卫管事,”李昭打断他,指着盐坊道,“盐法秘技,非一日之功。贵使带来的两位工匠,可在此观摩坑池构筑、引水晒卤之法。至于提纯秘技…正如我信中所述,待你我两家合作稳固,互信无间之时,昭必倾囊相授!”

卫平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被掩饰过去。他深知此事急不得,能学到这基础的晒盐法,已是意外之喜。他连忙笑道:“李公所言极是!是卫某心急了!能得李公指点这晒盐之法,已是感激不尽!”

随后,李昭又带卫平参观了铁匠铺和新制的“曲辕犁”。当卫平看到那结构精巧、省力高效的曲辕犁在田垄间轻松翻起泥土时,更是啧啧称奇,赞不绝口。

“李公!此犁神妙!若能在河东推广,不知能省下多少耕牛人力!活民无数啊!”卫平由衷赞叹,看向李昭的眼神更多了几分敬重和忌惮。此人不仅能制盐,更能改良农具,绝非池中之物!

“卫管事若感兴趣,此犁图纸,可赠予卫管事。”李昭大方地递上一卷帛书,“只盼此犁能惠及更多农人,不负其名。”

卫平大喜过望,连忙接过图纸,如获至宝:“李公高义!卫某代河东百姓,谢过李公!此番回去,定当禀明卫觊管事,加大与贵寨的盐铁交易!李公所需生铁、粮种、布匹,只要河东有,定当优先供应!”

李昭微笑着拱手:“如此,多谢卫管事!”

卫平的来访,在昭武寨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卫氏家丁那鲜亮的衣甲和马车,与寨民的粗布麻衣形成鲜明对比。卫平对盐坊和铁匠铺的“参观”,更是让许多寨民心中惴惴不安,生怕自家的秘技被偷学了去。

李昭对此心知肚明。他一面热情接待卫平一行,安排工匠“学习”晒盐法,一面却暗中让张成加强了盐坊核心区域(提纯工坊)的戒备,无关人等一律不得靠近。同时,他让王大在寨民中放出风声:卫家是来求合作的,我们卖盐卖犁,换来的是生铁和粮食!没有生铁,就没有新农具新武器!没有粮食,大家就得饿肚子!寨民们虽然仍有疑虑,但看到实实在在的物资流入(卫平带来的礼物和承诺的后续交易),心中的不安也渐渐平息。

卫平在昭武寨盘桓了三日,带着两名“学有所成”的工匠和那卷珍贵的“曲辕犁”图纸,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临行前,他再次向李昭表达了加强合作的意愿,并暗示卫觊管事对李昭的“远见卓识”极为欣赏。

送走卫平,李昭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卫觊这条线虽然暂时打通,但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卫氏主家的打压,董卓的报复,随时可能降临。

长安的阴影。

果然,卫平离开后不到五日,张成派出的“游骑哨”便带回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长安城内,西凉军的调动似乎频繁起来,尤其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曲,有向长安以西集结的迹象!更令人警惕的是,长安城内的市井间,开始流传关于昭武寨的流言——说李昭私通河东卫氏,囤积盐铁,图谋不轨;说昭武营招纳流亡,私练甲兵,有不臣之心!这些流言,显然是有心人刻意散布!

“头儿!这肯定是董卓的细作在搞鬼!”张成脸色铁青,“他们想给我们扣上谋反的帽子,好名正言顺地派兵围剿!”

李昭眼神冰冷:“意料之中。董卓不会容忍眼皮底下有不受控制的势力存在。卫氏的交易,正好给了他借口。”

“那我们怎么办?”王大焦急地问。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李昭沉声道,“张成,加派游骑哨!严密监视长安方向一切军队调动!寨墙防御,再加固!滚木礌石,备足!火油,煮沸!所有士兵,取消休假,进入战备状态!”

“是!”张成领命而去。

整个昭武寨再次绷紧了神经。寨墙上巡逻的士兵身影更加密集,眼神也更加锐利。寨内,操练的喊杀声更加震耳欲聋。一种大战将至的紧张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然而,敌人并未如预想般大举压境。牛辅的部队在长安以西集结后,并未继续北上,反而有部分兵力调回了长安城内。流言虽然仍在传播,却并未掀起更大的波澜。这种诡异的平静,反而让李昭更加警惕。他知道,董卓绝非善罢甘休之人,这平静之下,必然隐藏着更深的杀机!

这天傍晚,李昭正在寨墙上巡视,一名负责寨门守卫的什长匆匆跑来,神色有些古怪:“头儿,寨门外来了个女子,说是…说是要找您。”

“女子?”李昭一愣。昭武寨虽收留流民,但单独上门的女子极为罕见。

“是!看着不像流民,穿着虽然朴素,但很干净,举止也…不像普通人。”什长描述道,“她说…是替她家小姐,来向李公求购一本…《诗经》残卷?”

《诗经》残卷?!

李昭心中猛地一震!他立刻想起了在长安城外,初遇蔡琰车队遭乱兵冲击,自己助其脱险的情景!当时混乱之中,似乎确有书卷散落…难道…

“快!请她进来!带到议事厅!”李昭强压住心中的激动,快步走下寨墙。

议事厅内,一名身着青色布裙、约莫十六七岁的少女,正局促不安地站在那里。她容貌清秀,眉宇间带着一丝书卷气,虽然极力保持镇定,但微微颤抖的手指暴露了她内心的紧张。见到李昭进来,她连忙屈膝行礼:“奴婢…绿竹,拜见李公。”

“不必多礼。”李昭示意她起身,目光落在她身上,“你说…替你家小姐,求购《诗经》残卷?”

“是…”绿竹抬起头,飞快地看了李昭一眼,又低下头,声音细若蚊蝇,“我家小姐…姓蔡。她说…当日在长安城外,承蒙李公仗义援手,脱得大难。混乱之中,遗失了一卷家传的《诗经》手抄本,乃是…乃是蔡中郎(蔡邕)亲笔所书…小姐说,此卷对旁人或许无用,但于她…重于性命。若…若在李公处,恳请李公割爱,小姐愿以重金相酬…”

果然是蔡琰!

李昭心中了然。他当日救人后匆匆离去,并未留意散落的书卷。那卷《诗经》残卷,想必是被流民或士兵捡到,后来辗转献给了他?他仔细回忆,似乎确有那么一卷字迹娟秀、古意盎然的帛书,被他随手收在存放杂物的箱子里,并未在意。

“绿竹姑娘稍候。”李昭转身,快步走向自己的住处。在一口存放杂物的旧木箱中翻找片刻,果然找到了一卷用素色丝帛包裹的残卷。展开一看,正是《诗经·小雅》中的几篇,字迹古朴苍劲,笔锋转折间自有一股凛然之气,确非凡品!卷末,还有一方小小的朱印,刻着“伯喈”二字(蔡邕字伯喈)!

李昭拿着残卷回到议事厅,递给绿竹:“绿竹姑娘,可是此物?”

绿竹接过残卷,只看了一眼,眼圈瞬间红了,声音哽咽:“是!正是此卷!多谢李公!多谢李公!”她激动得又要下拜。

李昭连忙扶住她:“不必如此。此卷既是蔡小姐心爱之物,物归原主,理所应当。重金酬谢,不必再提。”

“这…这如何使得…”绿竹有些不知所措。

“蔡小姐才名,昭早有耳闻。此卷乃蔡中郎手泽,更是无价之宝。昭能完璧归赵,亦是幸事。”李昭语气诚恳,“只是…昭有一事不明。蔡小姐…如今可还安好?蔡中郎他…”

绿竹闻言,神色黯淡下来,低声道:“老爷…被董相国强留在府中,名为顾问,实为软禁…小姐…小姐日夜忧心,只能以诗书排遣…这卷《诗经》,是老爷早年亲手抄录赠与小姐的,小姐视若珍宝…那日遗失后,小姐茶饭不思…直到前些日子,听…听人说李公在渭北屯田安民,颇有古贤之风,小姐才…才抱着一线希望,让奴婢冒险前来…”

李昭心中叹息。蔡邕一代大儒,竟被董卓如此折辱!蔡琰更是身陷囹圄,如履薄冰!他沉吟片刻,道:“绿竹姑娘,此卷你且带回。请转告蔡小姐,李昭虽处江湖之远,亦知忠义。董卓倒行逆施,人神共愤!蔡小姐与蔡中郎之困厄,昭感同身受。他日若有机会,昭必当尽力相助!请蔡小姐…务必珍重!”

绿竹感激涕零,再次深深拜谢:“李公高义,奴婢定当转告小姐!小姐还说…若李公日后有需,可持此玉环,绿竹从怀中取出一枚温润的白玉环,上刻一“琰”字,到长安城南‘漱玉斋’寻奴婢,或可通传一二…”她将玉环恭敬地递给李昭。

李昭郑重地接过玉环,入手温润细腻,带着一丝淡淡的馨香。他知道,这不仅是信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一份脆弱的联系。

送走绿竹,李昭站在议事厅门口,望着长安城的方向,久久不语。蔡琰的讯息,如同一缕微光,穿透了笼罩在昭武寨上空的阴霾。它提醒着李昭,在这乱世之中,并非所有人都在沉沦。还有像蔡琰这样的人,在坚守着文化的星火,在传递着无声的抗争。

“头儿!”张成的声音打断了李昭的思绪,他脸色凝重地走过来,“游骑哨在寨子西边五里外的野树林里,发现了这个!”他递过来一个用油布包裹的、制作精巧的铜制小筒。

李昭接过,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卷薄如蝉翼的丝帛,上面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内容赫然是昭武寨的详细情况——人口约六百,青壮三百余;寨墙高两丈余,有壕沟;盐坊日产雪花盐约三石;铁坊有新炉三座,日产农具兵器若干;粮仓存粮八百石;骑兵队约五十骑,步卒两百余…甚至还有对李昭、张成、王大等人性格能力的简要评价!落款处,画着一个狰狞的狼头标记!

“董卓的探子!”张成咬牙切齿,“而且是个高手!潜伏在我们附近很久了!这情报…太详细了!”

李昭看着丝帛上那精确到令人心惊的数据,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敌人,从未远离!他们如同黑暗中的毒蛇,正吐着信子,将昭武寨的一举一动,都纳入冰冷的视线!

小说《昭录行》试读结束!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