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作家“丹丹顶鹤”编写的《我在明朝卖大米,一朝成了皇叔》,小说主人公是朱夜朱元璋,喜欢看历史脑洞类型小说的书友不要错过,我在明朝卖大米,一朝成了皇叔小说最新章节第11章,已经写了158433字。主要讲述了:“老爷子,您可别开这种玩笑。”“我就是个开店的,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哪有那本事帮皇上啊。”他恨不得把“我是废物”四个字刻在脸上。朱元璋看着他那副惊弓之鸟的模样,反倒笑了。“瞧你那点出息。”“咱就是随口…

《我在明朝卖大米,一朝成了皇叔》精彩章节试读
“老爷子,您可别开这种玩笑。”
“我就是个开店的,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哪有那本事帮皇上啊。”
他恨不得把“我是废物”四个字刻在脸上。
朱元璋看着他那副惊弓之鸟的模样,反倒笑了。
“瞧你那点出息。”
“咱就是随口一说,看把你吓的。”
老头子重新坐回石凳上,给自己倒了杯已经凉透的茶水。
“不过我承认,你小子有点东西,能从一份奏折里看出皇上的心思。”
“不过,你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朱元璋呷了口凉茶,慢悠悠地说道:“蓝玉是骄横,但他也是皇上手里的刀。”
“一把好刀,哪能因为沾了点血腥气,就说扔就扔了?”
“北边的鞑子还没死绝,这刀,还得用。”
朱夜听着这话,悬着的心稍微放下来一点。
他脑子飞速转动,想着怎么把这个要命的话题给岔过去。
“老爷子,快到中午了。”
朱夜指了指灶房的方向,脸上挤出个憨厚的笑。
“您别走了,来回折腾怪麻烦的,要不……我给您下碗面吃?”
“边吃边聊,行不?”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从鼻子里哼了一声。
朱夜权当他默许了,麻溜地钻进了灶房。
生火,添水,从面缸里舀出雪白的面粉。
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是他这十年来为了糊口练出的基本功。
朱元璋也背着手,跟了进来,站在灶房门口,看着他忙活。
“小子,你接着说。”
“咱倒是想听听,我怎么就想简单了。”
朱夜手上加着水,开始和面,嘴里也没停。
“老爷子,我觉得,这事儿跟蓝大将军是不是一把好刀,关系不大。”
“也跟什么功高震主,没半毛钱关系。”
朱夜手上用力,将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揉搓。
“要说功劳,这大明朝,谁的功劳能高过皇上去?”
“皇上要是真想让他死,还需要找个由头?一道旨意的事儿。”
这话,朱元璋爱听。
老头子没说话,只是摸了摸自己满是褶子的下巴。
“所以啊,问题压根不出在蓝玉身上。”
“也不出在皇上身上。”
朱夜停下手里的动作,往灶里添了根柴火,火光映着他的侧脸。
他声音低了下去。
“问题在于……太子爷,没了。”
灶房里的空气,好像凝固了。
只剩下木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轻响。
朱元璋的身影,在门口站得笔直。
朱夜自顾自地继续说道,声音里带着一种陈述事实的平静。
“太子爷在的时候,那是不一样的。”
“他是皇上一手带出来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满朝的文臣,哪个不敬他?跟着皇上打江山的那帮淮西武将,哪个不服他?”
“蓝玉是太子爷的舅子,是姻亲。他就算再跋扈,那也是自家人。他敢在太子爷面前耍横?他不敢,也没那个胆子。”
“那个时候,君是君,臣是臣,武将是刀,太子爷是握刀的人。这套班子,稳得很。”
朱夜将揉好的面团放在一边,盖上湿布醒着。
“可现在,太子爷薨了。”
“皇上立了皇长孙。”
“老爷子,恕小子多嘴,皇长孙殿下……太‘人’厚了。”
朱夜特意加重了那个“人”字。
是仁厚的仁,也是人缘的人。
“他从小在宫里读书,读的是圣贤文章,见的是礼乐规矩。他没上过阵,没杀过人,没在死人堆里打过滚。”
“您说,蓝玉那帮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骄兵悍将,他们会怎么看这位新主子?”
“他们嘴上不敢说,心里能服气?”
朱夜拿起菜刀,开始切案板上的葱花,刀刃和案板发出清脆的“笃笃”声。
“现在皇上还在,他是定海神针,他们再是猛虎,也得乖乖卧着。”
“可皇上……总有老去的那一天。”
“到那个时候,皇长孙能压得住这头猛虎吗?”
“蓝玉,就是这群淮西猛虎的头儿。他要是不肯对新主子低头,那整个淮西武人集团,就都不会低头。”
“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是一桩‘纵奴圈地’的案子了。”
“那是要出改朝换代的大事!”
“所以,皇上不是要杀一个功臣,皇上是要在自己走之前,为皇长孙,为大明的将来,拔掉这根最硬的刺。”
朱夜切完了葱花,又开始准备调味的酱料。
“之所以现在还没动他,是因为北边还没彻底安稳,这把刀,皇上还得捏在手里用最后一次。”
“您今天拿着这份奏折来,不紧是考我。”
“您是心里早就把这笔账算得明明白白,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想从别人口中,听听自己的想法,看看这里面,还有没有漏掉的。”
“您不是来问计的。”
“您是来求个心安的。”
话音落下。
灶房里,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锅里的水,开始冒出“咕嘟咕嘟”的热气。
朱元璋一动不动。
他站在那里,仿佛过了很久很久。
他想起了允炆。
那个孩子,恭敬、孝顺、仁爱,符合一个儒家标准下完美储君的所有定义。
可他太软了。
他会给大臣赐座,会为老臣拂去衣上的灰尘,会因为看到刑部的大牢而于心不忍。
他也会因为蓝玉的桀骜而感到棘手,会因为那些武将的粗鲁而不知所措。
朱元璋再看向灶房里那个忙碌的年轻人。
这个商贾小子,身上有一股子从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狠劲和通透。
他能从一份奏折,看穿朝局,看穿人心,甚至看穿他这个皇帝埋在最深处的忧虑。
分毫不差。
这他娘的……
龙生九子,各个不同。
老朱家的种,怎么就出了允炆那么个软面团?
反倒是这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野小子,心思手段,竟比自己那几个儿子加起来都强?
朱元璋的心里,翻江倒海。
震撼,欣赏,还有连他自己都没察觉到的酸楚。
朱夜见老头子半天没动静,心里有点发毛。
他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朱元璋只是低着头站在那,看不清表情。
他想起自己刚才提到了“太子爷”,心里咯噔一下。
坏了,戳到老爷子的伤心处了。
朱夜端着一碗刚出锅,热气腾腾的阳春面,走到朱元璋面前。
“老爷子。”
他把碗递过去,轻声说了一句。
“人死不能复生,您别太往心里去了。”
“先吃碗面,暖暖身子。”
一股混着猪油和葱花香气的热浪,扑面而来。
朱元璋缓缓抬起头。
那张布满沟壑的老脸上,没有悲伤,只有一种让朱夜看不懂的复杂。
他没有接那碗面。
而是伸出那只满是老茧的手,在朱夜和面的案板上,轻轻沾了一点白色的面粉。
他将那点面粉,放在粗糙的指间,慢慢地捻着。
仿佛在感受那细腻的质感。
小说《我在明朝卖大米,一朝成了皇叔》试读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