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完整版历史脑洞小说《红楼:我的老婆是秦可卿》,此文从发布以来便得到了众多读者们的喜爱,可见作品质量优质,主角是贾寰,是作者专业讨饭人所写的。《红楼:我的老婆是秦可卿》小说已更新405627字,目前连载,喜欢看历史脑洞属性小说的朋友们值得一看!
红楼:我的老婆是秦可卿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周围各军镇皆被东胡大军牵制,无法调兵来援。
唯一能指望的援军,只有后方的太原镇。
但太原兵马早已调往蓟城,再无多余兵力可支援。
大同只能靠自己。
田泽暗暗叹了口气,正要继续布置城防,忽听有人高声说道:
“将军,末将有一计,或可逼退敌军。”
“何人说话?上前回话。”田泽眉头一皱,沉声道。
贾寰从人群中大步走出,盔甲明亮,神情冷峻,英气逼人。
田泽仔细打量他,见他年纪尚轻,心中暗道:“这少年气度不凡。”
便问道:“你是何人,担任何职?”
“末将贾寰,现为云右所千户。”贾寰抱拳回应。
田泽闻言,眼中一亮,脱口道:“你就是贾寰?”
他虽是武将,却早闻贾寰在京中声名鹊起,后调至大同,更引人注目,一直有心一见,只是军务缠身,未能如愿。
察觉自己一时失态,田泽轻咳一声,问道:“你有何计策?”
贾寰上前一步,答道:“将军,前次东胡攻城,末将曾暗中留意,见其军骄横,攻城时全军齐出,后方空虚。
若派精锐绕至敌后,趁其攻城时突袭,直取敌营,擒其首领,斩其王旗,必令敌军大乱,此时城中再出兵夹击,大同之围可解。
即便未能成功,也可烧毁粮草。城外已无百姓,敌军补给不足,难以久持,自会退兵。”
此言一出,厅内顿时响起一片嗤笑,众将多不以为然。
有人好意提醒:“贾千户,你勇武之名,我等皆知,但你初来大同,不熟悉地形。
此城依山而建,地势险峻,后方极难攀越,绕路偷袭谈何容易,不如作罢。”
“不错,”另一将领轻蔑道,“我等从军多年,岂不知此计?若真可行,何须等到今日?”
贾寰升迁迅速,引来不少人心存不满,认为他徒有虚名,对其勇武之名颇不以为然。
“我既提出此计,自然已将地形考虑在内。诸位做不到,不代表我贾寰做不到。”他神色平静。
众将听出他话中轻蔑,纷纷恼怒,对他冷言相讥。
一直沉默的田泽此时开口:“贾寰,军中无戏言,你真有把握绕至敌后?”
“末将愿立军令状,若不成,甘愿受死。”贾寰语气坚决,抱拳行礼。
见他如此笃定,众将皆惊,彼此相视。
正如之前所言,绕至敌后需穿越山林,迂回而行。
带兵过多,损耗必大,难以实行;带兵太少,即便抵达后方,也难以形成威胁。
多年来,并非无人想过此计,皆因难度过高而放弃。
“好,本将准你所请。你若成功,我必向朝廷为你请功;若只会空谈,届时休怪本将不留情面。”田泽冷笑一声。
“末将领命。”贾寰抱拳应道。
田泽捋须颔首,又问:“你需要多少兵马?”
贾寰从容答道:“无需增兵,末将本部兵马足矣。”
一千人,放在数万人的战场上,几乎难起波澜。
但正如他所言,东胡军骄横无比,攻城时几乎倾巢而出。
据贾寰观察,留守后方的敌军不足三千。
他麾下这千名士兵训练有素,若连三千蛮兵都无法应对,那他贾寰还有何颜面立足,不如早早自寻归宿。
田泽低头沉思。
按他估算,这一千人远远不够。
山地行军与平原不同,损耗极大。
即便真能绕到敌后,折损之后,仅剩数百人又能有何作为?
但大同已危在旦夕,城破几乎不可避免。
继续困守,唯有死路一条。
越想越头疼,田泽抬头望向贾寰,正好迎上他坚毅的眼神。
心中暗叹一声,算了,不过千余人,就当赌一次。
“贾寰,我准了。但军中无戏言,望你言出必行。”田泽肃然道。
“末将领命。”贾寰躬身行礼,随即转身离去。
他走后,厅内顿时议论四起。
有人轻蔑,有人钦佩,也有人担忧。
“肃静!”
田泽厉声喝止,继续布置城防任务。当他望向门口时,浑浊的老眼中掠过一丝欣慰。
贾寰走出议事厅,翻身上马,直奔营地。
抵达营地后,他下达了任务指令,便命人起灶做饭,众人饱餐一顿。
天色渐晚,每人携带五日干粮和饮水,悄无声息地出城,向南直入深山。
城墙上,田泽望着贾寰部队远去的背影,心中震撼。
这一千多人行进之间,除了轻微的脚步声,竟无一人发出杂音,纪律之严明,令人惊叹。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田泽从军数十年,深知要做到这种程度何等艰难。
对统兵将领而言,首要考虑的并非如何取胜,而是如何让军队服从命令。
古往今来,多少战役并非被敌军正面击溃,而是自乱阵脚,被敌军趁虚而入。
令行禁止说来简单,做到却极为困难。
千百年来,能做到这一点的,无不是名垂青史的精锐之师。
正如前宋时金人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穆所部。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在古代封建军队中极为罕见,几乎可与后世信念坚定的子弟兵相提并论。
“好一个贾寰,竟有如此统兵之才,难怪敢夸下海口。老国公有此后人,足以含笑九泉了。”田泽喃喃自语。
贾家近年来虽日渐没落,但在军中仍有余威。田泽当年曾是贾代善麾下将领,对其极为敬服。
如今见其后人中又现英才,心中甚慰。
“将军,贾寰年轻气盛,此次恐怕要吃些苦头,我们是否要相助?”身旁随从察觉田泽对他的欣赏,出言提醒。
田泽瞥了他一眼,冷声道:“如何相助?难道你想带兵跟去?”
随从讪笑几声,低头不语。
这群山岂是易行之地,尽是悬崖峭壁,莫说行军,便是山中猎户也难保平安,他自然不会率兵跟随。
“此计若成,贾寰必将一飞冲天,再见面时,老夫恐怕都要尊称一声上官了。”田泽捋须笑道。
见部下如此精锐,他对贾寰的信心大增。
身旁随从诧异道:“他不是犯官吗?即便立下大功,也难升官吧?”
“蠢材!如今新皇登基,大赦天下,他早已不是犯官了。”田泽斥责一句,又笑道,“而且,当今圣上在潜邸时便对他极为钦慕。此战之后,即便他寸功未立,也不可能再留在边军了。”
身为从二品的一镇总兵,田泽自然知晓诸多内情。
贾寰所部很快进入大山。
这一千人常分批随贾寰赴草原作战,基本已是两级以上的系统兵,体质虽仍不及贾寰,却远超普通士卒。
他们在群山间行军,攀爬跳跃极为敏捷,不仅未拖慢速度,反而比寻常军队在平原行军更快三分。
行至半夜,贾寰查看时辰,又对照地图确认位置,下令全军休整,明日再行。
休息一夜,次日清晨,队伍拔营启程,继续前行。
贾寰一路顺利,大同城中的局势却愈发严峻。自辽东战事结束,大梁军队迅速衰败,早已失去与东胡正面交锋的勇气,只能困守城中。
此前贾寰初至便遭东胡伏击,若非他与另外两人勇猛异常,震慑敌军,即便边军人数占优,也未必能敌过那百名东胡骑兵。
如今东胡再次来犯,调集二十余万兵马,自然不会只围困大同一处。围城兵力虽仅四万,却敢攻打号称八万守军的大同,其气焰之嚣张可见一斑。
正午时分,东胡军开始攻城。城下敌军黑压压一片,前方陈列数十门火炮。东胡本为辽东部族,按理不该拥有火炮这等利器。然而他们不仅持有,数量还不少。
田泽对此心知肚明。不仅是他,九边各镇将领,乃至朝中官员,都清楚这些火炮的来历,只是无人愿意捅破这层纸。原因无他,其中牵涉太多利益。若无好处,每月拨给边军的“犒赏”又从何而来?
自大梁设立九边以来,晋地商人便暗中向关外走私粮草、兵器,甚至火炮这类军资。朝廷并非没有查过,却屡屡无果。晋商精明,通过利益输送,从边军到京城,无数人被拉拢其中,阻挠查办,自然难有结果。
城下东胡士兵点燃引信,几声轰鸣,炮弹如雨点般砸向城墙。一时间地动山摇,城上守军被炸得七零八落,哀嚎连连。幸而大同城防坚固,这些实心炮弹一时难以破墙。
东胡也明白这一点,几轮炮击后,便正式发起进攻。城上守军虽被炸得阵脚大乱,仍在将领指挥下勉强组织防御。东胡士兵趁机架上云梯,攻上城头。
双方在城墙上激烈厮杀,血肉横飞。从中午战至傍晚,边军数次击退东胡,对方又屡次卷土重来。每次攻城前必先炮击,令守军防不胜防。
战至双方筋疲力尽,敌阵中终于传来退兵号角,东胡如潮水般退去。城上梁军稍松一口气,急忙救治伤员、补充物资、加固城防。
议事厅中,田泽盯着伤亡名录,眉头紧锁。可战之兵损失惨重,所剩无几。照此下去,不久便只能派老弱残兵守城。
今日虽为守城之战,损失却远超东胡。敌军有火炮之利,而梁军自身也问题重重。自辽东一败,军中士气尽丧,两军对阵,未战先怯。战场上,胆怯即意味着死亡。
如此下去,大同城破之日不远。田泽长叹一声,问主簿:“求援信已发出,可有回音?”
主簿躬身答道:“将军,尚无消息。”
田泽面色阴沉,望向门外:“东胡四处围城,各镇自顾不暇,我们只能靠自己。”
“小贾将军已走了一日,不知现在到了何处。”主簿想起贾寰,低声自语。
田泽无奈摆手:“山路难行,快不起来。”
此后三天,东胡多次攻城,双方互有死伤,城池尚未攻破。但城中情形日益恶化,伤兵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