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文学
高分必读小说推荐
完整版的深空征程小说在哪里可以免费读到?

深空征程

作者:陆雪孤菊

字数:98082字

2025-10-13 10:15:26 连载

简介

深空征程》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末世小说,作者“陆雪孤菊”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陆珵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热爱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

深空征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火星改造进入第 5 个年头时,“方舟号” 核心舱已成为近火轨道上最醒目的人造天体,这座长 2.3 公里、直径 800 米的环形太空舱,像一枚悬浮在红色星球轨道上的银色指环。

从核心舱的观测舷窗向外望去,火星的橘红色地表与深邃的宇宙星空形成鲜明对比,而在轨道周边,三圈尚未闭合的钛合金桁架正随着机械臂的运作缓慢旋转,这里是爱丽丝团队负责的太空生态舱建设现场。

未来人类在近火轨道的 “空中绿洲”,也是构建太空闭环生态的关键一步。

“所有结构搭建机器人注意,三号桁架组件已抵达对接坐标,姿态校准完成,准备执行吊装程序。”

清晨 6 点,爱丽丝的声音通过太空通信频段传到每台机器人的控制终端。

她站在核心舱的指挥中心,面前的全息投影实时显示着 80 台太空搭建机器人的位置 —— 这些机器人通体覆盖抗辐射涂层,身高 4.5 米,机械臂末端装有电磁吸附装置与激光定位仪,在失重环境下能精准控制 50 吨负载,吊装误差可控制在 3 厘米以内,是太空桁架拼接的 “主力”。

生态舱的设计完全适配太空环境。

每个生态舱长 1.2 公里、直径 500 米,呈圆柱形,由 1200 根钛合金桁架拼接而成,单根桁架长 15 米、重 8 吨,需通过机器人从货运飞船转运至对接轨道,再与核心舱的衔接端口精准对接。

三个生态舱将沿核心舱周向均匀分布,形成 “三环嵌套” 结构,未来内部将铺设密封舱体、水循环系统与植被种植层,既能为核心舱补充氧气,也能作为太空农业的种植基地。

“若在地面搭建,单台桁架的对接至少需要 3 小时,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下,人工操作难度翻倍,纯人工搭建 3 个生态舱至少需要 18 个月。” 爱丽丝指着全息投影中机器人的运作轨迹,向身边的工程师马修解释,“现在机器人采用‘轨道同步吊装’模式,24 小时轮班,每台桁架的对接时间缩短到 40 分钟,配合人工远程校准,6 个月完成框架拼接完全可行。”

上午 10 点,轨道监测系统突然发出预警。

一股小型太阳风正逼近建设区域,粒子流强度达到 M 级,可能导致机器人的电子元件出现干扰。

正在吊装三号生态舱第 327 根桁架的 17 号机器人率先出现异常 —— 马修的全息屏幕上弹出红色警报:“桁架姿态偏移 15 厘米,电磁吸附力下降 10%。”

爱丽丝立即下令暂停作业:“17 号机器人保持桁架稳定,启用备用吸附装置;其他机器人撤离至安全轨道,等待太阳风过境。”

通过机器人搭载的外部摄像头可见,原本稳定悬浮的桁架因太阳风干扰出现轻微摆动,机械臂的校准频率明显加快。

太阳风过境后,爱丽丝召集团队召开紧急会议,黑板上的轨道力学分析图很快找到了问题核心:“机器人的姿态补偿系统仅针对失重环境设计,缺乏对空间粒子干扰的应对能力。”

爱丽丝用激光笔圈出机械臂的受力模拟区域,“我们需要为所有机器人加装‘轨道姿态补偿模块’,通过星敏感器实时采集轨道位置数据,结合粒子流监测信息,自动调整机械臂的吸附力与角度,抵消空间干扰带来的偏差。”

技术组用 72 小时完成了模块改造 —— 新模块内置微型星敏感器与粒子流探测器,能在 0.1 秒内将轨道环境数据转化为补偿指令,即使在 M 级太阳风干扰下,也能保持机械臂的稳定。

当 17 号机器人再次尝试吊装时,马修紧盯着全息屏幕上的偏差数值:太阳风残余粒子流干扰下,桁架偏移量稳定在 3 厘米;微陨石碎片过境时,偏差也仅为 4.8 厘米,完全控制在 5 厘米的安全阈值内。

“成功了!” 指挥中心里响起低低的欢呼声(太空舱内需控制噪音),爱丽丝却补充道:“太空结构的稳定性比地面更重要,我们还需要启用‘轨道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测已拼接框架的状态。”

两天后,20 台太空巡检机器人投入使用,这些机器人翼展 1.2 米,机身装有抗辐射高清摄像头与应力传感器,能沿着生态舱框架的轨道自主飞行,每小时完成一次全面巡检。

不同于地面无人机,太空巡检机器人采用离子推进器驱动,可在近火轨道长时间停留,不仅能检测桁架焊接点的裂纹,还能通过应力传感器监测框架在轨道运行中的形变,数据实时传回核心舱。

“昨天凌晨,巡检机器人发现一号生态舱第 189 根桁架的对接点出现微小应力形变,我们通过远程控制机器人加装了加固组件,避免了结构隐患。”

马修拿着巡检报告,对爱丽丝的决策由衷佩服,“在太空,一次微小的结构故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现在有了机器人的双重保障,我们才能真正放心。”

到改造第 5 年年底,三个生态舱的框架全部拼接完成。

当最后一根桁架的激光焊接缝冷却时,爱丽丝团队在核心舱的观测甲板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

“框架拼接只是第一步。” 爱丽丝望着舷窗外的生态舱,眼中满是期待,“接下来我们要安装密封舱体与生态系统,让这座太空框架真正成为能孕育生命的绿洲。”

就在生态舱框架拼接如火如荼进行时,方舟号核心舱的模块化农业舱段也迎来了建设高潮。

索菲亚团队设计的 “三层垂直农场” 并非建在地面,而是占据了核心舱的 3 个环形模块,总面积达 5 万平方米,形成 “太空立体农场”。

“在近火轨道,我们无法依赖物资补给,太空农场是实现食物自给的唯一途径。” 索菲亚站在农场模块的观测口,看着机器人在失重环境下安装水培架,语气坚定。

农场建设的第一步是安装上层水培系统。

40 台太空农场搭建机器人分成 5 组,每组负责一个环形模块,这些机器人比结构搭建机器人更小巧,身高 2 米,机械臂末端装有磁吸式卡扣,能在失重环境下精准对接水培架的连接件。

水培架采用轻质航空铝合金,每组由 12 根立柱与 24 层种植槽组成,种植槽内装有闭环营养液管道,在微重力环境下通过毛细作用为作物供水。

“每台机器人每天能安装 80 组水培架,40 台同时作业,10 万组水培架只用了 35 天就完成安装。”

负责机器人调度的劳拉调出进度数据,“若由人工操作,在失重环境下两人一组每天最多安装 20 组,10 万组需要 5000 天,根本无法满足居民的食物需求。”

水培架安装完成后,20 台太空播种机器人紧接着投入工作。

这些机器人外形类似小型太空车,车身前部装有密封种子舱,底部的播种装置能在微重力下精准控制种子间距 —— 此次播种的是经过太空适应性改良的 “矮化小麦”,株高仅 60 厘米,根系紧凑,适合多层种植,且能在人工光源下完成生长周期。

然而,播种后的第 20 天,劳拉发现了异常:小麦幼苗比预期矮了 3 厘米,叶片呈淡黄绿色,生长速度明显放缓。

“按照地面模拟实验数据,这个阶段的小麦应长到 10 厘米,现在只有 7 厘米,叶绿素含量也低于标准值。” 劳拉拿着作物监测报告找到索菲亚,语气焦急,“若不调整,小麦生长期可能超过 100 天,错过补给周期。”

索菲亚立即启动 “太空环境监测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外形类似圆柱形舱体,内置温度、湿度、光照强度、CO₂浓度传感器,能在农场模块内自主移动,每小时采集一次数据。

当天下午,监测结果找到了症结:农场模块的光照强度仅为 25000 勒克斯,而太空矮化小麦的适宜光照需达到 35000 勒克斯 —— 尽管太空有充足的太阳能,但农场模块为防辐射采用了遮光舱壁,导致自然光透过率不足,光合作用减弱。

“在太空,我们无法依赖自然光,必须打造‘全光谱人工光源系统’。” 索菲亚调出光源设计图,“这种光源包含 660 纳米红光(促进抽穗)、450 纳米蓝光(促进叶片生长)与 550 纳米绿光(提升光合效率),完全适配太空作物生长需求。”

三天后,1000 盏太空专用人工光源被安装到位,

劳拉团队同时对播种机器人进行改造 —— 在机器人顶部加装光源调整臂,使其能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在微重力下精准调整光源高度与角度。当第一盏光源亮起时,农场模块内瞬间被温暖的橙蓝色光芒笼罩,小麦幼苗在光线下慢慢舒展叶片。

“机器人会沿种植槽轨道移动,每 3 天调整一次光源:幼苗期高度 1.2 米,蓝光占比 60%;拔节期降至 0.8 米,红蓝比例 1:1;抽穗期降至 0.5 米,红光占比 70%。”

劳拉向索菲亚展示机器人的编程逻辑,“在微重力环境下,光源角度的精准控制能让每一层作物都获得均匀光照,避免地面种植的‘光照分层’问题。”

光照问题解决后,小麦生长速度显著加快:第 40 天长至 30 厘米,叶片浓绿;第 60 天开始抽穗;第 80 天麦穗成熟 —— 比预期缩短 20 天。

当索菲亚团队通过机械臂收割第一茬小麦时,测得亩产量达 650 公斤,与地球高产田相当。“这是人类在近火轨道收获的第一茬自主种植小麦。”

索菲亚捧着装在密封袋里的麦穗,透过舷窗望向火星。

当生态舱与太空农场展现科技力量时,方舟号核心舱内却涌动着柔软的生命气息。

改造第 5 年,13073 名太空居民中,首次迎来 28 名 “太空新生儿”,这些在近火轨道诞生的孩子,被称为 “火星轨道第一代”,也成了米莉团队 “太空新生儿统计项目” 的首批记录对象。

米莉的办公室位于核心舱的生活模块,巨大的舷窗正对着火星方向,书架上整齐排列着 28 本蓝色封面的 “太空健康档案”—— 每本档案都记录着新生儿的出生日期、父母信息、太空环境适应数据,封面上贴着孩子在失重环境下的首张照片。

“28 个孩子中,16 名男孩、12 名女孩,平均出生体重 3.2 公斤,所有健康指标均达地球新生儿标准。”

米莉翻开第一本档案,照片上的婴儿闭着眼睛,在特制的太空育婴舱内悬浮,“他们的父母多为 25-35 岁的技术人员,是火星改造的核心力量,也是首批主动申请在太空生育的家庭。”

28 岁的李明是动力车间技术员,妻子王颖是生命科学实验室研究员,他们的女儿 “李星玥” 是首位太空新生儿。

“孩子出生时,我正在调试核聚变装置的磁约束系统,接到医院通知时,我连防护服都没来得及脱,就通过内部通道冲到育婴舱。”

李明看着舷窗内悬浮的育婴舱,脸上满是温柔,“最初我们很担心太空微重力影响胎儿发育,没想到医疗组的‘太空母婴保障系统’这么完善。”

为应对太空生育挑战,医疗组提前半年启动专项计划。

为孕妇配备 “微重力适配服”,提供含额外钙与维生素 D 的营养补给;产房采用 “半重力环境模拟技术”,降低分娩难度;育婴舱内置恒温、恒压系统,配备太空专用呼吸机与营养输注设备,甚至储备了适配太空环境的母乳替代品。

“每个新生儿出生后,我们都会进行‘太空健康评估’:包括听力筛查、心肺功能监测、骨骼密度检测,以及基因稳定性分析。” 医疗组负责人赵医生调出体检数据,“目前 28 个孩子的各项指标均正常,未发现微重力或辐射导致的健康问题。”

不少人好奇,为何基地配备 “人类基因培养库”,却优先选择自然生育?

米莉解释道:“基因培养库是太空生存的‘后备方案’,储存了地球不同种族的基因样本,主要应对极端情况 —— 比如大规模辐射事故导致人口锐减,或自然生育出现基因缺陷。”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育婴舱内的孩子身上,“但自然生育是人类繁衍的本质,孩子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家庭情感的纽带,这种情感连接对长期太空生活的心理稳定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自然生育能让人类基因在太空环境中自然适应,比人工培养的基因更具韧性。”

为记录 “太空第一代” 的成长,米莉团队设计了 “太空成长追踪系统”:每个孩子每月进行一次微重力适应评估,每季度检测骨骼与肌肉发育,每年进行一次基因稳定性检测,数据实时更新至健康档案。

同时,团队还会记录孩子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语言学习、运动能力发展,分析太空环境对人类成长的长期影响。

改造第 6 年的春节,基地为 28 名新生儿举办了 “太空满月宴”—— 父母们穿着轻便的太空服,在特制的 “重力模拟厅”(0.5G 环境)中抱着孩子,背景是全息投影营造的地球夜景。

从舷窗向外望去,火星的橘红色地表与宇宙的星光交织,舱内的笑声与窗外的寂静形成奇妙对比,这些在太空诞生的孩子,像一颗颗在宇宙中发芽的种子,让人类在深空探索的道路上,有了最温暖的希望。

当改造第 6 年的地球标准时进入尾声,方舟号核心舱与生态舱组成的 “太空联合体” 已初具规模:三个生态舱的框架拼接完成,密封舱体安装进度达 60%,预计次年即可启动植被种植;垂直农场每 80 天收获一茬小麦,每月供应 1.2 吨新鲜蔬菜与 0.3 吨肉类;新生儿数量增至 45 名,健康档案柜又添 17 本新册。

这一年,人类在近火轨道不仅搭建了钢铁架构的太空舱,更培育了适应太空的生命;

不仅用科技对抗宇宙的极端环境,更用爱与温暖构建了太空社区的情感纽带。

当爱丽丝、索菲亚与米莉在核心舱的观测甲板相遇时,火星正缓缓从舷窗一侧升起,橘红色的光芒洒在三人身上。

“你说,未来这里会不会成为人类前往更远星球的‘太空驿站’?”

米莉轻声问。索菲亚笑着点头:

“会的,等生态舱完全启用,我们能在这里种植更多作物,养育更多孩子,这里会成为火星与地球之间的‘生命枢纽’。”

爱丽丝望向深空:“不仅是火星,未来我们还会向木星、土星轨道前进,而这座太空舱,就是我们迈向宇宙的第一站。”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