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文学
高分必读小说推荐

第3章

火星,是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为太阳系里四颗类地行星之一。

欧洲古称火星为“马尔斯,古罗马神话中的“战神”,也被称为“红色星球”。

而中国则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和亮度时常变动而称之为荧惑星。

其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覆盖,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和自转周期则与地球相近,但火星的直径约是地球的0.53倍;体积约是地球的0.15倍;质量约是地球的0.11倍;密度约是地球的0.7倍;引力是地球的0.3804倍。。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95.3%),既稀薄又寒冷,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

当方舟号的舷窗第一次完整框住那颗橘红色星球时,佐藤惠子的医疗舱里响起了一阵低低的惊叹。

这位来自日本的神经科医生放下手中的健康监测平板,走到舷窗边 —— 透过防辐射玻璃,火星表面的纹路清晰可见:赤道附近的水手谷像一道深褐色的伤疤,横贯星球表面,长度几乎相当于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两极的白色冰盖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微弱的银光,与周围的赤铁矿荒漠形成刺眼的对比。

更远处,几颗细小的碎片在火星轨道附近漂浮,那是 C9527 撞击后留下的 “宇宙垃圾”,在稀薄的火星大气中缓慢翻滚。

“比文献里的照片震撼多了。” 罗德里格斯凑了过来,这位巴西农业专家的手里还攥着一把从地球带来的小麦种子,“就是不知道这里的土壤,能不能种出东西。”

他的话音刚落,舷窗旁的温度显示器跳了一下 —— 外部温度 – 62℃,大气压强仅为地球的 0.6%,屏幕右下角的小字标注着 “沙尘暴预警:火星北半球预计 72 小时后出现强沙尘暴,风速可达 120 米 / 秒”。

方舟号此时正悬浮在距离火星 1000 公里的停泊轨道上,主控屏幕上的航线参数早已锁定:从地球轨道出发,经过 28 天的航行,跨越 2.25 亿公里,终于抵达了这颗人类曾寄予厚望的 “第二家园”。

舱内,1.3 万名幸存者来自全球 42 个国家,此刻都或多或少将目光投向了那颗红色星球 —— 有人带着期待,有人藏着忧虑,还有人在低声祈祷,希望能在这里找到重建文明的希望。

指挥中心的会议室里,圆形会议桌旁坐满了各领域的核心负责人。陆珵坐在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面前摊开的《火星改造初步方案》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华天团队的测算数据。

会议桌的另一侧,艾德・威尔逊正皱着眉头翻看文件 —— 这位来自美国的警备副司令,曾参与过月球 “月盾” 基地的安保工作,对火星表面的未知风险格外警惕;

他旁边的爱丽丝・舒尔茨则在快速记录,德国工程师的严谨让她对每一个技术参数都格外较真,不时用红笔在方案上圈出疑问点。

“华总,先介绍下改造方案的核心内容。” 陆珵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目光投向坐在左侧的华天。

华天扶了扶眼镜,点开投影屏幕上的 3D 模型 —— 原本直径 700 米的球形空间站,在模型中被拆解成多个模块,周围标注着 “新增舱段” 的蓝色框线。

“目前方舟号的主体框架完好,我们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改造:第一阶段是‘结构扩展’,在现有框架外侧拼接 12 个‘扩展模块’,包括 6 个居住舱、3 个种植舱、2 个物资储备舱和 1 个应急避难舱,改造后空间站的总长度将达到 2 公里,内部空间比现在扩大 3 倍,可容纳 5 万人长期居住;

第二阶段是‘动力升级’,将现有 4 套可控核聚变动力装置替换为‘氦三 – 氘增强型’,推力提升至原来的 3 倍,航行最高速度从 0.005 倍光速提升到 0.015 倍光速,这样抵达比邻星 b 的时间可从 840 年缩短至 280 年;

第三阶段是‘环境加固’,在舱体外侧加装 10 厘米厚的钛合金防辐射层,同时升级水循环系统和空气净化系统,确保长期星际航行中的生态稳定。”

屏幕上的模型随着华天的讲解缓缓旋转,展示着改造后的空间站全貌 —— 它不再是单纯的 “空间站”,更像一艘流线型的星际飞船,尾部的动力舱喷射口呈扇形分布,头部的观测舱则像一颗透明的水晶球。

“我有疑问。” 爱丽丝率先举手,指尖指向模型中的 “材料来源” 标注,“方案里说‘70% 的改造材料取自火星表面’,但火星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赤铁矿,要提炼出符合标准的钛合金和碳纤维,需要大型冶炼设备 —— 我们现在只有 3 台便携式 3D 打印机,效率根本跟不上,而且火星表面的沙尘暴会严重影响设备运行,工期恐怕会远超预期。”

艾德紧接着补充:“还有安全问题。根据昨天的探测数据,火星乌托邦平原附近有至少 12 处‘碎片撞击区’,那里的土壤中可能残留着小行星的放射性物质;而且我们尝试联系火星避难舱已经 3 天了,只收到过 2 次微弱的信号,无法确认幸存者的具体位置和状态 —— 如果登陆后遇到未知风险,警备队的支援速度会受到火星大气的影响,这对登陆人员来说太危险了。”

“罗德里格斯也有问题。” 巴西农业专家放下手中的种子袋,语气带着担忧,“种植舱扩展需要大量的有机土壤,我们从地球带来的土壤仅够现有 2 个种植舱使用,火星土壤虽然能通过改良种植作物,但需要至少 6 个月的驯化周期,期间的粮食供应会出现缺口 —— 总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搞改造吧?”

会议室里的讨论逐渐热烈起来,各国负责人纷纷提出自己的顾虑:佐藤惠子担心长期低重力环境下宇航员的骨骼流失问题,建议增加 “重力训练舱”;

来自印度的通讯工程师拉吉夫提出,火星的电离层会干扰通讯信号,需要在火星轨道部署中继卫星;

中国设备区的黄志强则补充,登陆艇的着陆缓冲系统需要适配火星的重力(仅为地球的 0.38 倍),否则可能出现 “着陆过软导致陷进土壤” 的情况。

陆珵耐心听着众人的发言,等讨论稍缓,才缓缓开口:“大家的顾虑都很合理,但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前提 —— 我们改造飞船的最终目标,是前往比邻星 b,而不是在火星长期定居。” 他拿起笔,在会议桌的白板上画了两条线:“第一条线是‘火星定居’:即使我们解决了材料、安全、粮食问题,火星的生态系统至少需要 50 年才能恢复到‘可露天活动’的水平,期间还要面对太阳系碎片的持续威胁,更重要的是,火星的磁场早已消失,无法抵御太阳风的侵蚀,长期居住会导致人体基因损伤 —— 这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来说,是致命的隐患。”

他顿了顿,指尖指向第二条线:“第二条线是‘改造飞船前往比邻星 b’:华天团队的最新测算显示,如果我们将空间扩展到‘可容纳 10 万人’,不仅能满足现有人员的需求,还能为未来的新生儿预留空间;但是动力必须重新设计升级,最好到 0.1倍光速;而且比邻星 b 有稳定的磁场和疑似液态水的痕迹,是目前已知的最适合人类定居的类地行星 —— 这才是人类文明真正的出路。”

“至于大家担心的材料、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分步骤解决。” 陆珵看向爱丽丝,“工程区先在火星表面建立‘临时冶炼厂’,用便携设备提炼赤铁矿,优先满足动力舱的改造需求;罗德里格斯的农业团队,将现有种植舱的螺旋藻产量提升 50%,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高、生长周期短,能暂时填补粮食缺口;艾德的警备队,先派无人探测车确认避难舱的位置和辐射水平,再安排登陆人员出发 —— 我们还有12年时间,也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但前提是,我们的目标必须统一。”

这番话让会议室里的争论渐渐平息。

爱丽丝放下手中的笔,点了点头:“如果目标是比邻星 b,那材料问题可以通过‘分批提炼’解决,我们团队可以设计出抗沙尘暴的移动冶炼设备;艾德也松了口气:“无人探测车明天就能出发,只要确认避难舱安全,登陆计划就能推进;罗德里格斯则笑着说:“螺旋藻的产量提升没问题,就是可能需要大家多吃点‘绿色营养膏’,味道虽然一般,但管饱。”

看到众人达成共识,陆珵开始逐一分配任务:

华天团队: 三个月内优化改造方案,重点细化动力舱升级的技术参数,确保氦三燃料的消耗与火星储备的匹配;

米莉:制定《方舟号秩序管理条例》,考虑到团队的国际化构成,条例需包含英语、中文、西班牙语等 5 种通用语言,明确各国人员的岗位分配比例(按现有人员国籍比例,中国 35%、美国 20%、欧洲 18%、其他 27%),同时建立 “奖惩机制”,鼓励人员参与改造工作;

袁军与艾德:共同负责火星登陆事宜,袁军主导登陆艇的维护和人员培训,艾德负责登陆后的安保部署,两人需在 3 天内制定出《火星登陆应急预案》,包括沙尘暴应对、辐射防护、幸存者救援等内容;

黄志强:设备区配合登陆计划,准备 20 辆无人探测车、50 个物资运输箱(含食品、药品、通讯设备),确保登陆人员的装备充足;

爱丽丝团队:搭建 “临时冶炼厂” 的框架,调试土壤筛选机和钢材提炼设备,预计 7 天内完成地面部署;

佐藤惠子与拉吉夫:佐藤负责登陆人员的健康监测,提前准备抗辐射药物和重力适应训练方案;拉吉夫团队在火星轨道部署 2 颗中继卫星,解决通讯干扰问题;

罗德里格斯:农业区扩展螺旋藻种植架,将现有 2 个种植舱的产量从每日 1.2 吨提升至 1.8 吨,同时开始驯化火星土壤,为后续种植舱扩展做准备。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陆珵补充道,“每天晚上 8 点,各负责人向指挥中心汇报进度,遇到问题及时沟通 —— 我们是一个整体,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改造计划。”

会议结束后,方舟号的各个舱段瞬间忙碌起来。陆珵沿着走廊走向居住舱,沿途能看到各国人员协作的场景:

中国的工程师正在教美国的警备队员操作无人探测车的控制系统,屏幕上的中文界面被调成了英文;

德国的技工和巴西的农业人员围在一起,讨论如何改造种植舱的营养液管道,西班牙语和德语的混合交流中,偶尔夹杂着几句中文;佐藤惠子带着医疗团队,正在为登陆人员测量骨密度,旁边的印度护士用英语耐心解释着检测结果。

走到舷窗边,刚好看到袁军和艾德在检查登陆艇。

指挥中心的屏幕上,20 艘 “火星登陆者 -Ⅰ 型” 登陆艇整齐排列在方舟号的停靠舱内,艇身的防辐射涂层呈银灰色,底部的着陆缓冲器像四个巨大的弹簧。袁军正用手电筒照射着艇身的焊缝,艾德则在旁边记录着数据,两人时不时用英语交流几句,偶尔也会用中文说几个专业术语 —— 长时间的合作,让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 “双语沟通”。

“陆指挥,登陆艇的防辐射涂层已经检查完毕,没有破损;着陆缓冲系统也进行了模拟测试,在火星重力下的缓冲效果符合预期。”

袁军看到陆珵,快步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检测报告。

“明天上午 9 点,无人探测车将先出发,目标是火星乌托邦平原的避难舱,预计 4 小时后抵达;如果探测结果安全,后天我们就派首批登陆人员出发,共 50 人,包括 10 名警备队员、15 名工程师、10 名医疗人员、10 名物资搬运员和 5 名通讯人员。”

艾德补充道:“我们在探测车里加装了‘辐射检测仪’和‘生命探测仪’,如果避难舱内有幸存者,探测车会通过激光通讯传回信号;另外,我们还准备了‘应急避难帐篷’,如果登陆点遇到沙尘暴,可以暂时躲避。”

陆珵接过检测报告,仔细翻看:“很好,一定要确保登陆人员的安全,尤其是辐射防护 —— 佐藤医生说,火星表面的辐射剂量是地球的 20 倍,必须让每个人都穿戴好防辐射服,不能有任何疏漏。”

与此同时,爱丽丝的工程团队正在紧张地调试冶炼设备。

在方舟号的物资舱里,3 台 “移动冶炼炉” 被拆解成零件,德国工程师正在教中国技工如何组装 “赤铁矿筛选模块”—— 这个模块能将火星土壤中的赤铁矿分离出来,再通过高温冶炼转化为钢材。

“这个模块的核心是‘电磁筛选网’,要确保电压稳定在 380V,否则会影响筛选效率。” 爱丽丝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手里的扳手熟练地拧紧螺丝,旁边的中国技工认真记录着步骤,偶尔提出疑问,爱丽丝都会用简单的中文耐心解答。

罗德里格斯的农业舱里,螺旋藻种植架正在被快速搭建。巴西专家指挥着几名来自印度和非洲的助手,将绿色的螺旋藻藻种倒入营养液中,“温度控制在 25℃,光照时间每天 16 小时,这样螺旋藻的生长速度最快。” 他拿起一个试管,里面的螺旋藻呈深绿色,“这种藻不仅能吃,还能用来改良火星土壤 —— 把它的残渣混入土壤,能增加有机质含量,为后续种植小麦做准备。”

拉吉夫的通讯团队则在忙着测试中继卫星。

在方舟号的发射舱里,2 颗小型中继卫星被固定在发射架上,印度工程师正在调试卫星的信号频率,“火星的电离层会吸收高频信号,我们把频率调整到‘超低频段’,这样信号能穿透电离层,确保登陆人员和方舟号的通讯畅通。”

时间在忙碌中悄然流逝,72 小时后,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当方舟号的人工光源再次模拟 “白昼” 时,无人探测车的发射指令正式下达。

指挥中心的屏幕上,20 辆无人探测车从方舟号的停靠舱出发,尾部喷出淡蓝色的推进剂,像一群银色的甲虫,向着火星表面飞去。陆珵和众人站在舷窗边,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的实时画面 —— 探测车的速度逐渐提升到 1.2 公里 / 秒,火星表面的细节越来越清晰:赤铁矿荒漠上的沙丘像波浪一样延伸,远处的撞击坑边缘覆盖着白色的霜,那是火星夜间低温形成的干冰。

“探测车已进入火星大气层,开始减速。” 拉吉夫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屏幕上的速度数值快速下降,“预计 10 分钟后抵达乌托邦平原。”

10 分钟后,探测车成功着陆。画面中,乌托邦平原的红色土壤在车轮下扬起细小的尘埃,探测车的机械臂伸出,开始检测周围的辐射剂量 —— 屏幕上的数值显示 “0.8 毫西弗 / 小时”,虽然高于地球标准,但在可接受范围内。紧接着,生命探测仪开始工作,屏幕上出现了微弱的信号波动。

“有生命信号!” 拉吉夫的声音带着激动,“信号来自东北方向 3 公里处,应该是避难舱的位置!”

探测车向着信号源驶去,3 公里的距离在火星的低重力环境下仅用了 15 分钟。当避难舱的轮廓出现在画面中时,指挥中心里响起了一阵欢呼 —— 那座地下避难舱的舱门虽然有些变形,但主体结构完好,舱体上的 “火星基地” 标志依稀可见。探测车的激光通讯器发出信号,几秒钟后,避难舱的灯光闪烁了三下 —— 这是人类约定的 “安全信号”。

“太好了!” 袁军一拳砸在桌子上,“明天就派首批登陆人员出发,接他们回来!”

陆珵看着屏幕上的避难舱,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转身看向米莉:“通知下去,明天上午 9 点,首批登陆人员出发;同时,华天团队开始准备改造材料的收集计划,等登陆人员确认安全区域后,工程区就可以部署冶炼设备了。”

第二天上午 9 点,20 艘登陆艇准时出发。陆珵和米莉站在舷窗边,看着登陆艇排成整齐的编队,向着火星表面飞去。红色的星球在背景中显得格外壮观,登陆艇的淡蓝色尾焰在宇宙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像一道道希望的光。

“你也很想去吧?” 米莉轻声问道,她注意到陆珵的目光一直追随着登陆艇。

陆珵点了点头,声音带着一丝感慨:“当然想,想亲自踏上火星的土地,想看看那些坚持下来的幸存者,想亲手为改造飞船收集第一块材料。但现在不行,指挥中心需要有人坐镇,方舟号的秩序需要维持 —— 等改造计划步入正轨,我一定会去火星看看。”

他看向米莉,露出了微笑:“这些天辛苦你了,《秩序管理条例》执行得很好,各国人员的协作越来越顺畅。等忙完火星的事情,我请你吃‘地球风味’的压缩食品 —— 虽然不是真正的地球美食,但也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东西了。”

米莉笑着点头:“好啊,我等着。”

陆珵转身走向控制室,那里的工程师们正在监控登陆艇的实时状态。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