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名义:官至省副,不服也得服!》的主角是李权,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作者“吴桐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如果你喜欢男频衍生小说,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目前本书已经连载,最新章节第14章等你来读!主要讲述了:一个忙碌的上午,李权都在进行基层调查,若要深究,涉及不合规问题的人比比皆是,一抓一大把。招待所内。“李书记,我不明白。”卫书记眉头皱起,一脸不解地问道,“这群人十有八九都有问题,您为什么不同意我们省纪…
《名义:官至省副,不服也得服!》精彩章节试读
一个忙碌的上午,李权都在进行基层调查,若要深究,涉及不合规问题的人比比皆是,一抓一大把。
招待所内。
“李书记,我不明白。”卫书记眉头皱起,一脸不解地问道,“这群人十有八九都有问题,您为什么不同意我们省纪委现查现办呢?”
李权不紧不慢地咬了口油条,啜饮一口滚烫的豆浆,含糊却清晰地说道:“老卫啊,我们办事,要讲求效率,打死一批贪官,还会有更多贪官冒出来,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采取更稳妥的方式,将他们收编?彻底榨干他们的价值。”
卫书记闻言,手中的筷子停在半空,若有所思地沉吟起来。
李权继续说:“老卫,其实道理很简单,首先先把原则与规矩暂时放到一边,其次呢,别把这些贪官当人看,有用之人加以利用,无用之人果断清除,放在古代,我们这一招叫做‘以贪制贪’!”
王秘书附和道:“李书记这番话,乍听之下似乎有违常理,但细想之下却着实高明,这般操作虽在程序上有些不够周全,却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既能避免麻烦,又能让那些已经流失的资金和资源,如同百川归海一般,重新回流到我们可控的渠道中来,如此一来,既堵住了漏洞,又充实了国库,还能…借机摸清不少人的底细。”
李权笑了一下,很满意王秘书的说话,旋即看向卫书记,说道:“老卫,你表个态吧,我尊重同志的意见,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纳你的意见。”
卫书记听着两人一番话,越琢磨越觉得切中要害,先前那点疑虑渐渐消散,随即毫不犹豫地表态道:”李书记,您考虑得深远,我没什么意见,您指哪儿,我就打哪儿,您怎么指示,我就怎么办。”
说着,眼神决然地看向李权,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一切唯李书记马首是瞻。
李权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语气和善却不失分量地说道:“老卫啊,你这个认知就很到位,我们现在可就是;同心同德、携手并进了。
贪腐如洪水,光靠堵是不行的,还得学会疏导,更要懂得如何被我们掌控,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滴水都流到该去的地方。”
卫书记琢磨着李权的话,随即点头道:“李书记,您这话深刻啊。”
李权微微颔首,未再多言。
卫伯滕紧接着问道:“李书记,接下来我们在东吴市的工作,该从哪个环节优先推进?”
李权思考片刻,说道:“东吴市现任纪委书记当前在监督执纪、推动问题整改上力度不足,先按程序调整纪委书记人选,选派一位政治过硬、敢担当善作为的同志接任,先把监督的‘探头’架牢,为后续规范基层治理、优化发展环境打牢基础。”
卫伯滕听后沉吟片刻,随即抬头问道:“李书记,这新任纪委书记的人选,您这边是否有倾向?”
李权摇头道:“纪委工作你牵头负责,人选上你更有发言权,我这边没提前考虑过。”
卫伯滕立刻说道:“那我推荐省纪委的高尧同志,您对他还有印象吗?”
李权稍作回想,关于高尧的印象便清晰起来:“他在省纪委工作多年,是出了名的业务骨干,作风正派过硬,不仅始终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对组织的忠诚更是刻在骨子里的。
让他去东吴担任纪委书记,后续配合新任市委书记推动当地工作,确实能发挥作用。”
说到这,李权当即表态:“高尧同志没问题,抓紧走程序让他到位,还有,你回去后起草一份提议书,亲自送到我省委办公室。
内容主要是两点:一是建议将艾禛寰同志交流到其他市任副职,二是推荐孙文仲同志调任东吴市委书记,尽快把东吴的领导班子调整到位,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卫书记微微颔首,应声道:“我明白了,李书记。”
他心里明白,李权采用的,正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乃至功利主义思维。
这种做法,是将反腐败视为一场高明的权力博弈,一次精准的资源攫取,它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可若换个视角来看,却也透着另一种层面的“公平正义”。
因为卫伯滕心里再清楚不过,当前基层的腐败问题已呈泛滥之势,大量公共资源被侵吞、被浪费、被错配,本该用于民生福祉的资金,却流入了少数人的腰包。
而李权真正要做的,正是通过这种非常规手段,将这些“跑冒滴漏”的财富重新收归国有,再引流至真正需要的地方,实现某种隐晦却实际的资源再分配。
在官场这个复杂的棋局里,手腕、头脑与能力,往往比单纯的清高与教条更为重要。
对某些人而言,李权无疑是个狠角色,手段凌厉、心思缜密、进退有度,甚至可以说是吃人不吐骨头。
但在那些身处基层、饱受资源挤占与治理失效之苦的老百姓眼里,李权却未必是一个狠人。
因为他做的,是在不动声色间,将本该属于民众的那部分利益,一点一滴地重新找回,哪怕过程不够光明正大,可结果,却可能恰恰是民众真正需要的。
王秘书也没有提什么弊端,因为他始终笃信李权的决断,就好比去年冬,他陪李权下地方做调研时:乡里灌溉渠久废,村民蹲田埂抽旱烟抱怨“修渠款连水泥袋都没见着;县医院治钱不治人,院长搓手解释规定卡死”。
当时他跟着李权站在田边,听老乡抱怨,李权没说话,只是蹲下来捏了捏土块,指腹沾着泥星子,半晌才轻声道:“地不哄人,人不能哄地。”
后来李权就用“另类手段”将地方给重新盘活了,与其空喊反腐口号让民生工程停摆,不如通过非常规手段让资源与保障真正流向田埂与病房,因为土地等不起,病人等不起,老百姓更等不起。
王秘书十分清楚,李权信奉的是“实效大于形式”,但底线是“不能剥削老百姓”。
要是让李权知道王秘书的这份猜想,肯定会给予反驳:‘我不是不剥削,而是我不缺钱,我对钱没有兴趣。’
小说《名义:官至省副,不服也得服!》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