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重回1985搞科研这书写得真是超精彩超喜欢,作者未知数把人物、场景写活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主人公是周川,《大国重工,重回1985搞科研》这本重生年代 小说目前连载,最新章节第13章,写了85463字!主要讲述了:第8章孙会计的笑声像铁片刮过耳膜,刺得人生疼。刚刚还因完美晶体而迸发的那股自信,被屏幕上一片雪花乱点生生按灭。这几个字放在现在,比刀还冷。“完了……”赵铁柱嗓子干涩,腿脚都开始打飘。抱多大希望…
《大国重工,重回1985搞科研》精彩章节试读
第8章
孙会计的笑声像铁片刮过耳膜,刺得人生疼。
刚刚还因完美晶体而迸发的那股自信,被屏幕上一片雪花乱点生生按灭。
这几个字放在现在,比刀还冷。
“完了……”
赵铁柱嗓子干涩,腿脚都开始打飘。
抱多大希望,失望就有多彻底。
钱宏明和姜爱国直直地盯着仪器屏幕,脸色阴沉,却一句话都没有。
他们早已把问题猜得透透的。
信号全乱了。
这是这个时代的电子设备最怕遇上的老麻烦,也是顶尖专家都头疼的难。
就是你想在菜市场里辨别一根针掉地的响声那种级别。
理论能改善,设备电路能再动手,可需要一次次推翻、实验、测校,还有那份希望中的时间。
啥都紧巴巴。
“钱老,不用再硬撑了,差不多就这样吧。”
孙会计抱着膀子,嘴上还挂着点幸灾乐祸。
“文化人都这德性,会说未必会做,碰见实事就泄气。如果不打算拉扯,还是早点报下清单,让我们直接认领了。”
他带来的工人们已经开始陆续在一圈转,好像挑猪扒肉,视线跟着哪都不留情面。
窝囊,非常窝囊。
几十年都在科研路上的人,竟被分到这一步,靠假账的会计指手画脚。
姜爱国攥紧了拳头,一滩怒气在肚子里憋得直打颤。
就在从头到脚压住空气时,
周川突然起身。
他看都没看掉线的仪器那一眼,更没理后面碎嘴的孙会计,兀自走去院子角落,一堆被当废品丢着的电子破烂堆前。
人都愣了下,真不懂他这一歪门是什么路数。
只见周川朝里翻扯一阵,
最后拿着一块不过指甲盖大的漆黑芯片晃了晃。
“这个……是老‘东方红’计算器上拆来的吧?”
一旁的电子老专家瞥了眼,有点不敢确认地说道。
那芯片根本配不上搞科研这两个字,只是国内最早一茬集成电路,也就能拼几十块做个计算器,加法都得等半天才反应。
大伙一致觉得这玩意就是废铜烂铁。
可周川如同找着宝,抓了几根连线,抄把电烙铁玩真格的。
拆了探伤仪,线直接飞接在信号端。
精密复杂的模拟电路全然不管,偏要让小小一枚芯片顶到核心位置。
“这是几个意思?”
“拿块计算器芯片去处理探伤仪信号?难不成疯了。”
一阵议论还没散,老专家们已经难得一见地惊诧,认定他这是让打击直接崩坏掉了。
孙会计嘴巴都快咧到耳根。
“哈,没路了吧?还做什么法呢?”
“糟蹋俩废线也能让东西起死回生?这能叫科研,怕不是在胡闹。”
这一切纷扰,周川全数当作没听见。
他找来纸笔,趴在桌子上,开始飞快地书写起来。
写的不是众人熟悉的物理公式。
而是一行行由0和1组成的,如同天书般的代码。
汇编语言。
最底层,最原始,也最考验程序员功力的机器语言。
他的笔速快得惊人,几乎没有片刻的停顿。
仿佛那套复杂的算法,早已刻在他的脑子里,现在要做的,只是誊抄出来。
卡尔曼滤波算法。
一套领先了这个时代至少二十年的,最优自回归数据处理算法。
它的核心,就是用软件的逻辑,去弥补硬件的缺陷。
硬件的信号是混乱的,是充满噪声的。
没关系。
算法 会根据上一时刻的最优结果,来预测下一时刻的真实信号应该在哪里。
然后,它会结合当前这个充满噪声的测量值,用一个动态调整的权重,计算出一个新的,最接近真实值的最优结果。
周而复始,无限逼近。
这就像一个绝顶聪明的神探,在一片混乱的线索中,总能剔除所有的伪证,找到唯一的真相。
十分钟后。
周川停下了笔。
他将写满代码的纸,连接到一个简陋的编程器上,将数据烧录进了那块小小的芯片。
做完这一切,他重新接通了探伤仪的电源。
所有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了那块小小的屏幕上。
孙会计脸上的嘲讽,也在此刻达到了顶点。
他等着看那片熟悉的雪花,等着宣布这群科学家的彻底破产。
然而。
一秒。
两秒。
屏幕亮了。
没有雪花。
没有乱码。
小说《大国重工,重回1985搞科研》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