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文学
高分必读小说推荐

第2章

●荐贤和杀贤

首先要说明,商鞅其实并不姓商,商只是他的氏而已。现在人姓、氏不分,在秦汉以前的贵族社会里,那可是区分得很清楚的。一般情况下,女子称姓,这个姓是表示她的血缘传承,所谓庄姜、孟姜,都姓姜,妲己姓己,没有名字,庄、孟、妲乃是她们的称号或者父亲、丈夫的称号。贵族男子称氏,因为氏是指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所以平民百姓是无氏的。

商鞅实际的姓应该是姬,他是卫国的公子(诸侯的同族),而卫国乃是周朝的同姓诸侯,所以他的姓和周朝的国姓相同,都是姬。贵族男子称氏,所以他被称为卫鞅或公孙鞅——《史记》上说他是卫国的“庶公子”,也就是说和国君的血缘相距比较遥远,所以不能称“公子”,而要称“公孙”。

商鞅的名号,则来源于他的封地。公元前340年,秦孝公赐给他於商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的商洛镇),同时给予封号为“商君”。从此他就可以以封地为氏,称“商君鞅”,简称为商鞅。

姓、氏原本区分得很明确,等到秦朝统一天下,贵族社会来了次大颠覆、大清洗,很多王子王孙落难民间,再等到秦末大乱,刘邦、萧何之类平民上了台,从此姓氏就混合为一,再也不加区分了。堂堂的史学大师司马迁都能写出商鞅“姓公孙氏”这种牛唇不对马嘴的话来,说明起码到了汉武帝的时代,人们大多已经把姓、氏的本源全都淡忘掉了。

拉回来说商鞅,他并非一开始就出仕秦国的,他的青年时代是在当时最强大的魏国度过的。据说此人很有才学,尤其喜欢“刑名之学”,也就是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的学问,从而受到了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重视。公叔痤又写作公孙痤,这说明他按血缘关系来算,乃是魏君的同姓远亲,按辈分来算,是魏君的叔父辈。

战国时代,最早希望通过法律而不是传统的礼教来约束民众,从而打破僵化陈腐的贵族社会的,乃是魏国。魏文侯任用名将吴起改革政治,国力达到空前的强盛,可以说,战国时代第一个称霸的不是后来的西秦,而是魏国。所以商鞅可以在魏国学到很多他所喜好的“刑名之学”,同时他也认为自己在魏国最有用武之地。

果然,公叔痤承诺说一定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有了相国的推荐,可以预见到商鞅的前途将会一片光明。然而好事多磨,公叔痤还没来得及兑现承诺,却突然生了一场大病,眼看就要呜呼哀哉了。

魏惠王听说此事,大感悲伤,急忙亲自跑到相国府上来探望公叔痤的病情。他流着眼泪问道:“万一您有个好歹,国家社稷可怎么办呀?”公叔痤对惠王说:“您无须担忧,我府里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如果您能够委以治国之重任,对他言听计从,国势一定会更为强大的。”

中庶子本是国君、太子以及相国的秘书,官职不高,况且商鞅年纪也轻,毫无威望,又是个外国人,所以魏惠王对于公叔痤的推荐有点犹豫。如果公叔痤健康状况良好,他推荐公孙鞅做自己的副手,在自己的保护下和监督下主持国政,魏惠王一定会答应的吧。可是眼看公叔痤就要一命呜呼,听他的话分明是想让商鞅接替他做相国,这就使得魏惠王难以答应了。

所以魏惠王并不立刻答话,反而沉默了下来。坐了一会儿,惠王起身打算离开,始终不说自己是否采纳公叔痤的建议。于是公叔痤就让周围侍候的人都退出去,然后小声对惠王说:“您如果不愿意让公孙鞅主持国政,那就杀了他,千万别让他离开魏国跑到别处去!”

惠王这次应允了公叔痤的建议。等到出门以后,他叹息着对左右说:“公叔病得太厉害了,都胡言乱语了,竟然想让我把国家托付给一个年轻的外国人。”

而在公叔痤这边,他左思右想,感觉商鞅实在是个人才,如果因为自己最后那句话,魏惠王真的把他杀掉,那未免太过可惜了。于是他就把商鞅叫来,对他致歉说:“今天国君问我谁可继任为相国,我向他推荐了你,然而看他的表情,似乎并不想用你。我只能先国事而后论私交,建议说如果不能用公孙鞅,那最好把他杀掉,国君点头同意了。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你还是赶紧逃到别国去吧。”

商鞅却毫不担心,笑笑安慰公叔痤说:“国君既然不能听您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死我呢?不用着急,我不会有事的。”

正如商鞅所言,不久以后公叔痤去世,魏惠王封了别人做丞相,同时并没有遵照公叔痤的遗言加害于商鞅,仿佛根本就把这个人忘记了似的。虽然保住了性命,然而商鞅在魏国已经呆不下去了,他失去了公叔痤这个最好的推荐人,以他年轻的外国人的身份,看起来很难再有大的发展,更不可能受到重用。于是他打点行装,打算去别国碰碰运气。

到哪里去才好呢?商鞅想到了秦国。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