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文学
高分必读小说推荐

第3章

办公室的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却隔不断那无声蔓延的暗流。

陆青禾靠在门板上,闭着眼,呼吸缓慢而深长,试图平复胸腔里那颗依旧有些失序的心脏。指尖残留的触感挥之不去——不仅仅是下针时的凝滞与最终那丝生机的勃发,更有老者睁开眼时,那双湛蓝眸子里透出的、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冰冷审视。

“你们这个世界……”

这句话像一枚楔子,钉入了她原本稳固的认知框架。

她走到办公桌前,打开最底下的抽屉,取出一个用深蓝色土布包裹的狭长木盒。木盒古旧,边角已被摩挲得温润光滑,上面没有任何雕饰,只有岁月留下的自然纹理。打开盒盖,里面并非整齐排列的毫针,而是几卷颜色泛黄、边缘破损的竹简,以及一本线装的、纸质脆薄的手抄本。

这是师门传下来的东西,并非什么惊世秘籍,只是历代先师行医的一些零散心得与对《内经》某些篇章的批注。她平时很少翻阅,更多是作为一种念想。

此刻,她却急切地翻开了那本手抄本。娟秀而略显古拙的小楷,记录着先师们对“气”的理解,对“天地同源”的感悟。其中一页,提到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域外之息,其气驳杂,非我族类,触之恐生变”。

当时她只当是古人面对未知疾病或特殊体质时的玄妙揣测,如今再看,字里行间却仿佛透着一种隐晦的警示。

“域外……”陆青禾喃喃自语,指尖拂过那行字迹。史密斯先生口中的“你们这个世界”,是否就是指这“域外”?而他,是承载了“域外之息”的容器,还是……本身就是“域外”而来?

这个念头让她背脊窜起一股寒意。

“咚咚咚!”急促的敲门声打断她的沉思。

“陆主任!陆主任您在吗?急诊来了个重伤员,车祸,疑似脾破裂,血压快测不出了!”是值班护士小张焦急的声音。

陆青禾瞬间收敛了所有纷乱的心绪,将木盒迅速锁回抽屉。她是医生,是急诊科的主任,眼前的生死才是首要。

“来了!”她应了一声,整理了一下白大褂,脸上恢复了一贯的沉静,拉开门,大步走了出去。

急诊抢救室里又是一片忙乱。伤者是个年轻男性,浑身是血,意识模糊,监护仪报警声凄厉地响着。

“开放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联系血库备血,准备急诊剖腹探查!”陆青禾一边迅速检查伤者的瞳孔、腹部体征,一边语速极快地下达指令。她的手稳定地触诊着伤员胀满、肌紧张的腹部,判断着内出血的程度。

然而,就在她的指尖按压在伤员右下腹时,一种极其细微的、与伤势无关的“滞涩感”顺着她的指尖传来。很微弱,一闪即逝,混杂在剧烈的疼痛和生命垂危的混乱气机中,几乎难以察觉。

但陆青禾捕捉到了。

这种“滞涩感”,与她之前在史密斯先生身上感受到的那片冰冷死寂下的“异样”,以及方才在办公室回想时,隐约感知到的某种“背景噪音”般的紊乱,似乎同出一源!只是在这个伤员身上,它微弱得多,像是被稀释了无数倍,或者……是刚刚沾染上?

她心头猛地一凛。

“陆主任?”旁边的住院医见她动作微微一顿,疑惑地唤了一声。

陆青禾瞬间回神,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没事,准备手术!”现在不是深究的时候,救命要紧。

手术由外科主任亲自操刀,陆青禾在旁协调。手术很顺利,破裂的脾脏被切除,出血止住了,伤员被送进了ICU观察。

脱下手术衣,陆青禾没有立刻离开。她站在手术室的洗手池旁,任由冰冷的水流冲刷着双手,脑海里却反复回放着触碰伤员时那转瞬即逝的“滞涩感”。

不是错觉。

她抬起头,看向镜中的自己。脸色有些苍白,眼底带着疲惫,但那双眼睛依旧沉静,只是在这沉静之下,翻涌着无人能知的波澜。

如果……如果那种“混乱之气”并不仅仅存在于史密斯先生身上,而是像某种……污染,或者背景辐射一样,开始微弱地出现在其他人身上呢?

她想起这两天接诊的几个普通病人,感冒发烧的,肠胃不适的,似乎……在他们原本寻常的病气之外,都隐隐约约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不协”。之前她只当是自己心神不宁导致的错觉,现在串联起来,却让她感到一阵心惊。

这“混乱之气”,究竟是何物?从何而来?为何史密斯先生身上如此浓烈,而其他人身上只是微末的一点痕迹?它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她需要更多的观察,更多的印证。

接下来的几天,陆青禾在繁忙的诊疗工作中,刻意留心了接触的每一个病人。她不动声色,望闻问切之时,更加专注地去体会那冥冥中的“气”之感。

她发现,这种“混乱之气”似乎并无特定规律。年迈体衰者有之,身强体壮者亦有之;重症患者身上相对明显,轻症患者身上几乎微不可察。它像是一种无声的渗透,悄然改变着人体内原本相对平衡的气机环境,使得疾病变得更加复杂难辨,恢复也更加缓慢。

而在医院之外,她走在街上,坐在车里,偶尔凝神感知,似乎也能从这喧嚣都市的庞大“气场”中,捕捉到那无处不在的、细微的“杂音”。原本应该清升浊降、循环有序的天地之气,确实如史密斯先生所言,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混乱”。

这种认知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她掌握的黄帝内针,讲究的是“同气相求”,是在相对有序的天地人系统中寻找平衡,导引归元。如果整个“系统”的底层规则开始变得混乱,她的针法,还能像以前一样有效吗?

这天下午,她接诊了一个顽固性失眠伴心悸的中年女性患者。西医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焦虑状态,用药效果不佳。患者面色萎黄,眼圈乌黑,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显然是心脾两虚,阴血耗伤之症。

陆青禾按部就班,取穴神门、内关、三阴交,以养心安神、健脾益气。下针时,她凝神静气,试图引导患者自身的气机归位。

然而,针下之感却颇为滞涩。患者的经气如同陷入泥沼,难以被有效引动。那丝无处不在的“混乱之气”似乎干扰了“同气”的感应,使得导引效果大打折扣。

陆青禾微微蹙眉,指下稍稍加重了捻转的力度,变换了一下导气的方向,试图绕过那无形的阻碍。过了好一会儿,患者才轻轻“唔”了一声,表示感觉到了一丝微弱的酸胀感,胸口的憋闷似乎舒缓了一点点。

效果远不如预期。

拔针后,陆青禾看着患者依旧憔悴的面容,心情有些沉重。

“陆医生,谢谢您,感觉好一点了。”患者勉强笑了笑,“这病反反复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陆青禾写下药方,以归脾汤加减,嘱咐道:“按时服药,尽量放松心情,会好的。”她的声音依旧温和,心里却明白,如果根源在于这外在环境的“气乱”,恐怕单靠药物和常规针灸,很难彻底根治。

送走病人,她坐在诊室里,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动着。需要调整思路。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情况,固守成规恐怕不行了。

她回想起史密斯先生苏醒后说的那句话——“手法尚可,惜乎不得其‘真’”。

“真”?什么是黄帝内针的“真”?

她所学的,是寻找同气,导引归元,顺应人体和天地自然的规律。可如果规律本身变得混乱了呢?是否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真”,能够穿透这层混乱,直达本质?

这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一丝微光。

她再次拿出那个深蓝色的木盒,这一次,她翻看得更加仔细,试图从那些古老的、语焉不详的字句中,找到哪怕一丝一毫的线索。

“气乱于外,当守于内……”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独立守神……”陆青禾反复咀嚼着这四个字。在气机混乱的外部环境中,或许,更加需要稳固自身的内在,以“神”为主导,去洞察和应对?

她隐隐觉得,自己似乎触摸到了什么关键,但前方依旧迷雾重重。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起来。是ICU打来的。

“陆主任,您快来看看吧!史密斯先生他……他又有点不对劲!”护士的声音带着慌乱。

陆青禾心头一紧,立刻起身。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