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文学
高分必读小说推荐

第3章

天快亮时,英国公府的马车停在城郊破庙外。徐祯和抱着膝盖坐在草堆上,看着晨光透过破庙的窟窿,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像极了二姑母书房里那盏总也修不好的琉璃灯——灯芯烧得只剩半截,光却总在风里摇摇晃晃,不肯熄灭。

“喝点粥吧。”赵承煜递来个粗瓷碗,米粥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眉眼。他昨晚换了身常服,褪去了禁军巡夜的凌厉,倒显出几分世家子弟的温润。“沈小姐已经去报官了,兖王府的人跑不了。”

徐祯和接过碗,指尖触到碗壁的温热,才发现自己的手一直在抖。她低头舀了勺粥,却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脑海里反复回放着密道坍塌前的画面:二姑母撞向兖王时散落的珠钗,沈将军那半块莲花佩掉在地上的脆响,还有兖王气急败坏的咆哮……最后定格在二姑母那句“祯和快走”,声音里带着她从未听过的轻快,像是终于卸下了千斤重担。

画春蹲在角落,用布擦拭着那两块拼合的碎银。“小姐你看,”她把碎银递过来,晨光下,“忠”字的刻痕里还沾着密道的泥土,“二姑母肯定早就知道碎银的秘密,不然怎么会特意留着。”

徐祯和摩挲着碎银边缘,忽然想起小时候偷翻二姑母的妆奁,看到过个锦盒,里面除了这半块“北”字碎银,还有张泛黄的药方,上面写着“当归三钱、苏木五钱”,当时只当是普通药材,现在才反应过来——当归苏木皆是活血化淤的药,更是南疆一带传递“有冤需雪”的暗号。

“她早就想翻案了。”徐祯和的声音沙哑,“从藏起碎银那天起。”

破庙门被推开,沈明月带着风跑进来,肩头的伤口又渗了血,染红了半件外衣。“抓到了!”她手里攥着张纸,气息不稳,“大理寺卿亲自带人去的,兖王府里搜出了和蛮族的密信,还有……还有你母亲的日记!”

徐祯和猛地站起来,粥碗摔在地上,青瓷碎裂的声音在破庙里格外刺耳。“我娘的日记?”

“嗯!”沈明月展开纸,上面是工整的抄录,“你母亲当年是太医院的医女,发现兖王用假药调换军粮药材,才被灭口的。日记里记着所有细节,还有证人的名字!”

徐祯和的手指抚过那些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娟秀清丽,却在结尾处变得潦草,像是写得很急:“兖王党羽众多,恐难脱身。若我出事,望有人持‘忠’字碎银寻沈将军,他欠我个人情,定会护我女儿周全。”

“沈将军欠的人情……”沈明月忽然开口,“我爹说,当年他在南疆中箭,是你母亲冒险从敌营偷来解药,救了他一命。他一直说要还这份恩情,可惜……”

可惜沈将军还没来得及兑现承诺,就被兖王诬陷通敌,含冤而死。徐祯和望着破庙外初生的朝阳,忽然懂了这盘棋的脉络:母亲留下日记,二姑母藏起碎银,沈将军死前托人送密信,李大夫记得南记粮铺的细节……原来这么多人,用各自的方式,在时光里埋下线索,像夜里的星辰,看似零散,却终究连成了照亮真相的银河。

“对了,”沈明月像是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这是从兖王府书房找到的,上面有你父亲的名字。”

油布包里是本账册,封面写着“军械置换记录”,翻开第一页,父亲的签名赫然在目。徐祯和的心脏骤然缩紧,指尖冰凉——父亲难道也参与了?她强忍着颤抖翻下去,看到后面的批注才松了口气,是父亲用朱笔写的“此乃伪造,已呈陛下”,日期正是父亲病逝前三天。

“我爹当年应该是发现了兖王的阴谋,想呈给陛下,却被兖王提前下了毒。”徐祯和的声音平静了许多,那些积压在心底的疑云,终于在这一刻散开,“二姑母帮兖王做事,大概是为了保护我,怕我像娘一样被灭口。”

赵承煜不知何时出去了,此刻提着个食盒回来,听到这话,动作顿了顿。“昨晚在密道外,我捡到这个。”他从食盒里拿出支银簪,簪头是朵镂空的兰花,正是二姑母常戴的那支,“上面刻着字。”

徐祯和接过银簪,对着光才看清内侧的小字:“祯和生辰,母赠兰簪,愿吾女如兰,坚韧不拔。”这是她十岁生辰时,二姑母送的礼物,当时只觉得样式老气,现在才发现,簪子的纹路里,藏着母亲的名字。

“她把对你的愧疚,都刻在这些东西里了。”赵承煜轻声道,“就像我祖父,当年没能护住沈将军,到死都在书房挂着南疆的地图。”

徐祯和忽然笑了,笑着笑着眼泪就掉了下来。她想起二姑母总说“这汤太烫,我帮你吹吹”,想起她偷偷在自己的书里夹蜜饯,想起她每次骂完姑父转头就塞给他伤药……原来那些被误解的刻薄,全是裹着刺的温柔。

破庙外传来马蹄声,是大理寺的人来接她们去录口供。徐祯和最后看了眼那两块拼合的碎银,将它们放进母亲的日记里,贴身收好。画春捡起地上的银簪,小心地为她别在发间。

“走吧。”徐祯和拂了拂衣角的草屑,晨光落在她身上,像披上了层金纱。“该去告诉他们真相了。”

沈明月与她并肩走出破庙,肩头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却挺直了脊背。赵承煜跟在后面,手里提着那个装着账册的油布包,晨光将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布满碎石的路上,踏出清脆的声响。

远处的京城已经苏醒,钟鼓楼传来晨钟,一声声荡开,像是在为沉冤昭雪的魂灵,敲开了通往天光的路。徐祯和摸了摸发间的银簪,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血脉的延续,而是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守护——是母亲日记里的勇气,是二姑母银簪上的期盼,是沈将军血书里的忠诚,更是无数陌生人,在黑暗里点燃的微光,终汇成照亮前路的火炬。

这路还长,但带着这些余温走下去,再不会觉得孤单。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