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方远站在堂屋中央,向乡亲们深深鞠了一躬:“各位叔伯阿姨,四年前,我宁方远上大学,家里困难,是大家伙儿凑钱帮我凑齐了学费。这份恩情,我们全家一直记在心里。”
他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和一个小本子:“这是我当时记下的账本,谁家借了多少,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今天,我把钱都带来了,连本带利还给各位。”
人群中顿时哗然。大家面面相觑,既惊讶又感动。老支书站起来说:“方远,你这是做什么?你刚工作没多久,哪来的钱?这钱我们不急,你先顾着自己发展。”
宁方远摇摇头,拿出几本《大明王朝1566》给大家看:“叔,您放心,这钱来路正。我在大学写了本书,出版了,这是出版社给的稿费。咱们宁家人,有恩必报。今天请大家来,一是还钱,二是表达我们全家的感谢。”
他开始按照账本上的记录,一家一家地还钱,不仅还了本金,还坚持加上了一定的利息。乡亲们推辞不过,只能收下,无不夸赞宁山养了个好儿子,有出息还不忘本。
还完债后,宁方远把剩下的钱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交给父母改善生活;一部分留给弟弟宁方平将来上大学用;最后一部分自己留着作为后续发展的资本。
那晚,宁家灯火通明,欢声笑语直到深夜。宁方远看着父母脸上久违的轻松笑容,看着弟弟眼中充满希望的光芒,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然而,与“财场”得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方远在官场上却并无太大起色。
回到市委办公厅后,他依然做着文件收发的工作。虽然他把本职工作完成得无可挑剔,甚至因为《大明王朝1566》的出版在机关内小有名气,但似乎并没有引起领导的特别重视。
机关里有种微妙的氛围——一方面,大家承认他的才华;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不务正业”,一个机关干部写书出名,在某些人看来并非正道。甚至有些领导私下表示:“小宁确实有才,但心思可能没完全放在工作上。”
有老同志好心提醒他:“方远啊,在机关工作,最重要的是领会领导意图,跟上工作节奏。你那些书写得再好,对进步没什么帮助,反而可能让人说闲话。”
宁方远感谢了老同志的关心,但内心并不完全认同。他依然坚持研究经济,关注改革进程。他利用工作之余,系统阅读了亚当·斯密、凯恩斯、哈耶克等经济学大师的著作,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写了许多读书笔记和分析文章。
他注意到,虽然中央已经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地方上的许多干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对市场经济理解不深甚至抱有疑虑。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深入研究经济问题的决心。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天,市委办公厅接到一个紧急任务——省委要求市委提交一份关于宁州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报告,时间紧,任务重。分管综合处的副秘书长亲自部署,要求全处人员加班加点完成。
处里老同志们虽然经验丰富,但对经济工作并不熟悉,写的材料总是不得要领。副秘书长看了初稿后很不满意,批评处里工作不力。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宁方远鼓起勇气找到处长老李:“李处长,我平时对经济问题有些研究,能不能让我试试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