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文学
高分必读小说推荐

第4章

那辆看似朴素的青篷马车静静停在染坊门外,仿佛刚才那场足以将沈澜彻底打入深渊的危机,不过是拂过车帘的一缕微风。

两名精壮汉子已将惨嚎的李司吏拖远,坊外重归寂静。阳光透过高墙,落在斑驳的地面上,映出几分不真实的安宁。

沈澜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整理了一下微皱的衣袍,走到马车前,郑重地长揖一礼:“沈澜,多谢女公子再次解围。大恩不言谢,若有差遣,力所能及之处,绝不推辞。”

车帘依旧低垂,里面沉默了片刻,那清冷的声音才再次传出,却并无居功自傲之意,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沈小郎君不必多礼。恰逢其会罢了。只是未曾想,小郎君这造纸之事,竟惹来如此多的风波。”

沈澜嘴角掠过一丝苦笑:“树欲静而风不止。或许是小子行事不周,碍了某些人的眼。”

“怀璧其罪,古来有之。”车内的女公子淡淡道,“小郎君所持之术,虽发于微末,却暗藏机杼,能省公帑,或许……亦能利民生。引人侧目,亦在情理之中。”

她话锋微转:“此地非谈话之所。沈小郎君若得空,可愿移步城西‘墨韵斋’一叙?关于合作之事,吴伯会与你细谈。”

“敢不从命。”沈澜应道。经此一事,他已无法再将对方视为单纯的“报恩者”或好奇的投资者。对方展现出的能量和及时出现的巧合,都意味着更深层的意图。无论这意图是好是坏,他都必须去面对、去弄清楚。

“如此甚好。吴伯,你陪沈小郎君过来。”车内的女公子吩咐了一句,车夫轻轻挥动鞭子,马车缓缓启动,驶离了染坊。

沈澜目送马车远去,这才回身对惊魂未定的孙师爷和工人们简单交代了几句,安抚人心,让他们继续工坊的整顿,切勿外传今日之事。随后,他便随吴仲前往城西。

墨韵斋位于云阳县城西一条相对清静的街道上,门面并不阔气,但匾额上的字却古拙有力,透着一股书香气息。店内陈列着各类书籍、字画、文房四宝,客人不多,氛围雅致。

吴仲引着沈澜直接穿过前堂,来到后院一间僻静的书房。书房内陈设简单,一桌一椅,两架书,墙上挂着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熏香袅袅,与外间的市井喧嚣恍若隔世。

“小郎君稍坐,饮杯茶压惊。”吴仲亲自为沈澜斟上一杯清茶,“我家女公子稍后便到。”

沈澜谢过,端起茶杯,清冽的茶香入鼻,让他紧绷的心神稍稍放松。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这间书房,试图从中找出些关于那位神秘“女公子”身份的蛛丝马迹。

约莫一炷香后,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

先前那位在漕渠边戴着帷帽的少女,走了进来。

此刻她并未戴帷帽,露出了真容。只见她约莫十五六岁年纪,肌肤胜雪,眉目如画,一双眸子清澈明亮,宛如秋水寒星。容貌极美,却并非那种娇柔妩媚之美,而是带着一股书卷气的清冷与疏离,眉宇间更有一丝寻常闺阁女子罕见的聪慧与坚毅。她依旧穿着那身藕荷色襦裙,只是外面换了一件更雅致的竹青色半臂,行动间仪态端庄,落落大方。

“沈小郎君。”她微微颔首,声音依旧清冷,却比在马车中多了几分真切。

沈澜起身行礼:“见过女公子。日前漕渠仓促,未识庐山真面,失礼了。”

“小女李芷云。”少女坦然报了姓名,走到主位坐下,目光坦然看向沈澜,“沈小郎君不必拘礼。请坐。”

李芷云?沈澜在心中默念这个名字,试图与记忆中的唐朝贵女对应,却一无所获。但看其气度、谈吐,以及那面能吓退州府捕快的令牌,绝非普通商贾或地方乡绅之女。

“李娘子。”沈澜重新落座,开门见山,“今日之事,多亏娘子援手。只是沈某心中疑惑,娘子为何三番两次相助?那面令牌……”

李芷云似乎早料到他有此一问,淡然道:“相助之初,确为报恩。我虽女流,亦知恩义。后听闻小郎君于困顿中仍不忘革新纸术,颇有古贤‘穷则变,变则通’之风,心生钦佩。至于那令牌……”她微微一顿,似在斟酌措辞,“乃家中长辈所赐,略有些用处,不足为道。小郎君只需知道,我对你并无恶意便可。”

她轻描淡写地带过了令牌之事,显然不欲深谈背景。沈澜虽好奇,却也知趣不再追问。对方既展现了一定诚意,也保留了核心秘密,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至于合作,”李芷云继续道,“我确实对此有兴趣。并非仅仅出于好奇。墨韵斋虽小,却也需耗用大量纸张。如今市面好纸价昂,寻常纸张又易损毁。若小郎君之术真能造出价廉而质坚之纸,于书坊而言,乃是福音。”

这个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沈澜微微点头:“目前所造之纸,虽价廉,但质地粗糙,仅堪包裹杂用或日常草稿,恐难入书坊之眼。”

“故而方需合作改进,不是么?”李芷云目光微亮,“我听闻小郎君已有改良之意。我虽不通匠造之术,但墨韵斋经营多年,于纸张优劣、市场需求,还算有些心得。或可提供些许参考。此外,工坊所需原料、销路,我亦可助一臂之力。”

她顿了顿,看着沈澜,语气变得认真:“我之所求,并非掌控小郎君之术,亦非分润蝇头小利。而是希望看到此术真正发扬光大,惠及更多学子文人。当然,若能因此而得些许合理之利,以供墨韵斋维系发展,亦是佳事。”

这番话,坦诚而务实,既表明了合作意愿,也划清了界限,更点出了共同的利益基础和文化愿景。

沈澜心中权衡。对方有资源、有渠道、有背景(虽然不明),恰好弥补了他目前的短板。而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这确实是一次互补的合作。

“李娘子快人快语,沈某佩服。”沈澜沉吟道,“合作可以。但须约法三章。”

“小郎君请讲。”

“其一,造纸之术,核心配方与工艺,须由我绝对掌控,旁人不得窥探、干涉。” “其二,工坊管理、生产调度,由我主导。娘子可派账房监理财务,亦可提供建议,但决策权在我。” “其三,利益分配,可按出资、出力、出渠道商议,但须明契约定,公平合理。”

李芷云听完,没有丝毫犹豫,唇角甚至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赞赏的笑意:“理所应当。这三章,我皆应允。具体细节,可由吴伯与孙师爷共同拟定契约。”

她如此爽快,反倒让沈澜有些意外。

“小郎君是否疑惑我为何答应得如此痛快?”李芷云仿佛看穿他的心思,轻声道,“因我志不在此微末之利,亦无意巧取豪夺。我观小郎君,非常人也。他日若遂凌云之志,莫忘今日雪中送炭之情,便是矣。”

这话语中,竟似带着一种长远的投资眼光和……某种难以言喻的期待。

沈澜深深看了她一眼,这个年纪轻轻的少女,眼界和魄力,远非常人可比。

“既如此,”沈澜举起茶杯,“以茶代酒,预祝合作顺利。”

李芷云亦举杯相应:“合作顺利。”

两只茶杯轻轻一碰,发出清脆的声响。一场将深远影响云阳县乃至更广阔地域的合作,在这间安静的书房里,初步达成。

接下来的几日,沈澜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城南染坊改造后的纸坊里。有了李芷云通过墨韵斋提供的资金支持,他得以采购更优质的工具和原料,雇佣了更多可靠的人手,并将造纸流程进一步细化分工。

同时,他也开始着手实践改进纸张质量的设想。

根据记忆,纸张的质量取决于纤维原料、打浆程度、胶料添加和抄造技艺。目前使用的废纸原料杂质多,纤维短,是导致纸张粗糙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让吴仲帮忙,大量收购那些相对干净、纤维较长的废弃麻布、破渔网、甚至树皮(楮树、桑树皮等)。这些是唐代乃至更早时期造纸的传统优质原料,只是处理工艺更为复杂。

他尝试将废纸浆与捣碎的树皮浆、麻浆按不同比例混合,观察成纸效果。又试验在纸浆中加入杨桃藤、黄蜀葵等植物提取的黏液作为天然胶料,以提高纸张的柔韧性和抗水性。

过程繁琐而枯燥,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但沈澜乐在其中,他将这视为一场与一千多年前材料的对话和征服。

李芷云偶尔会来纸坊,但她从不进入核心区域,只是在晾晒场或外围看看,有时会带来一些长安或其他地方的好纸样本,供沈澜参考对比,并提出一些关于纸张厚度、吸墨性、耐久度等方面的实际需求。

她的存在,像是一股沉静而有力的风,推动着纸坊不断向前。

这一日,沈澜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得到了一种混合了少量楮皮浆和胶料的新纸。纸张依旧微带淡黄,但质地明显细腻了许多,韧性大增,表面也平滑了不少。他迫不及待地取来笔墨试写,墨迹凝而不散,书写流畅,手感已接近市面上的中等纸张,而成本,却低了数倍!

“成功了!”沈澜看着纸上清晰的字迹,脸上露出了穿越以来最为真切的笑容。

一直在不远处安静观看的李芷云,见状缓步走来。她拿起一张新造的纸,仔细感受着质地,又看着沈澜试写的字迹,清冷的眸子里,终于绽露出一抹难以掩饰的惊艳与喜悦。

“此纸……已堪大用。”她轻声道,语气中带着肯定,“沈小郎君,果然奇才。”

阳光洒在院中,落在新造的纸张上,也落在这一对年轻男女身上。作坊里捣浆声、抄纸声不绝于耳,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沈澜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工坊,看着手中跨越时代的纸张,再看向身边这位神秘而慧黠的合作伙伴。

他知道,脚下的路,终于扎实地向前延伸了一程。

而更大的世界,正在前方等待着他。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